滇剧在鹤庆8 |9 _8 y8 w, I5 T0 H+ g
) `, I5 T0 _9 n来源:丽江日报
* V8 ^+ L0 { H; n, S4 q, t4 ?. a- {8 E R, `3 i
滇剧,顾名思义,即“云南地方戏”,它以浓厚的乡土气息、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器乐伴奏、配以多姿多彩的舞台表演而受省内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喜爱。" t" k6 t, U9 Y
. v# W- C6 o7 f. S2 m( _资料显示,滇剧的出现,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约1821年至1851年)。追溯历史,远在元、明、清三代,因开发云南边地并加强防务,汉族“为官、为商或充绿营兵奉拨而流寓者”增多,进入云南的外省人难忘“乡愁”,平日哼唱家乡小曲,逢年过节演唱家乡戏自娱。这些小调戏曲经几代传唱,与云南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音乐和风俗、习惯逐渐融合,便形成了云南独有的滇剧。2 ~2 Z: ~- Z* R6 t) t
# p/ _! ]# U b* @6 _$ N5 B1 k滇剧的剧目在传承中不断丰富,相传有800出之多。它的唱腔也颇具特色,分“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类,有倒板、滚板、哀子、一字、二流、三板、飞梆子、梅花板、架桥、安庆、浪里钻、占占子、喜今年等板眼40余种。新中国成立前,滇剧已在云南全省各地普遍传演。
1 k; z4 e6 d. O; e( W# @
$ V6 ]9 v6 x' Z9 j4 s* |0 G0 U1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滇剧有了很大发展。1956年,云南省滇剧团首次进京公演滇剧传统剧《牛皋扯旨》《借亲配》,受到首都文艺界的赞誉。此后,《借亲配》被搬上了银幕。1998年,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滇剧《瘦马御使》荣膺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近年上演的《白洁公主》,也深受观众喜爱。由于新剧目不断出现,每次全国戏曲汇演,滇剧都受到奖励,演员中有多人荣获“梅花奖”, 滇剧艺术被推上了新的高峰。 ~( `6 ?6 g' Z6 g
% ^8 c, l0 ~" |6 r& G9 ]" j滇西北虽远离省会,高山险阻,民族众多,然滇剧流传已逾200多年而久盛不衰。本文重点论述鹤庆滇剧传承历史及现状,不是实录,也非史志,若有谬误,求行家正。
; z- |0 K* p2 x* n( n: i6 y7 @+ S* e- h# u4 a
时至今日,鹤庆无论城镇乡村,无论汉族白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爱滇剧,被称为“滇戏窝子”。从前,每逢年庆庙会,便有滇剧爱好者表演,有父子、兄弟、夫妻同登台的佳话流传至今。民国时期,鹤庆、大理已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上演滇剧。抗日战争时期,昆明的滇剧名角栗成之、周锦堂、刘菊生专程到大理演出。滇西有名的“李文明”“来银成”“李汉鼎”3个戏班聚集大理,更促进了滇剧在滇西北的流行。抗战胜利后,营利性的鹤庆滇剧团、大理滇剧团(时称“剧社”)随之成立,演员有张艳芳、赵家壁、周利昌、杜开明等。
% n" M! Z) x/ p% F# X2 d
- Z' H' n6 b( [0 e/ N8 a3 G这一时期的滇剧,除了演出传统剧目《列国》《三国》《水浒》《说岳》《封神》及剑侠故事、目连鬼戏,还有根据本地神话或历史题材、爱情故事创作的剧目,如《蝴蝶泉》《望夫云》《掷珠记》(别名《祖师开辟鹤庆》)《杜文秀》等。解放初期,为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政治运动以及宣传“婚姻法”移风易俗,鹤庆滇剧团(时称“同乐剧社”)从京剧移植了《仇深似海》,连演50多场,观众爆满,反响强烈,演出获得成功。还有《秦香莲》《十五贯》《北京四十天》《河伯娶妇》《将相和》《棠棣之花》《木兰从军》《卧薪尝胆》《九件衣》等,滇剧舞台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 |: j9 P. S5 c4 p" k2 f; v; Q6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