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4 C+ ?+ k6 P2 c7 k
4月19日,吉用伟在当地庙会上跳大刀舞。州县各种大型文艺和节庆活动都是吉用伟表演大刀舞的舞台。
+ `$ `- ?6 _$ ~4 h n
; P' y- S8 ~& C2013年9月2日,农村客事中的大刀舞。漾濞的民间打歌队长期活跃于群众生活中,民族文艺在生活中得以自然传承。 ! w: u' T& ?6 u& o; J; }5 ^( `' _
3 T* o7 J+ P* M% _5月19日,吉用伟和妻子吉跃珍在自家山地做活。除了外出演出教学外,吉用伟都在家和家人一起务农。不远处就是他的家。 ' ]4 Z% Y5 L2 B6 _7 ?5 A7 R3 }+ t
: l: l$ v- v* j7 q, H! ?5月19日,星期六,在乡幼儿园上学前班的儿子回到家中,吉用伟教儿子耍大刀。周末儿子回家,父子俩总用这样的方式交流度过,几个侄儿男女也喜欢来他家过周末。 5 x/ I# U8 d# u0 u% r2 w
' }; k4 u: H2 X3 j: B
5月19日,吉用伟和妻子吉跃珍一起做饭。简陋的厨房难掩家中温馨幸福的气息。由于吉跃珍体弱多病,吉用伟家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已脱贫出列,一家人的生活也改善不少。 0 l$ a7 Y/ N2 P! E0 j2 F, W$ [" U
. f; T- L/ Y/ b* V4月19日,吉用伟在教学生跳大刀舞。从2013年9月开始,吉用伟受聘在漾濞县鸡街乡完小每月最少一次教授学生大刀舞,最近,又被很多学校邀请临时去教大刀舞。 5 B7 N3 q5 N* G& b' l
18种刀法36路108式,年仅33岁的漾濞“刀王”吉用伟凭着漾濞彝族传统刀法活跃于州县民族文化活动和本地民间客事“打歌”中。& e# t- ~, K" S
漾濞大刀舞,源于彝族民间祭祀活动,相传,祭祀时表演大刀舞,能够驱鬼辟邪,永葆安康。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大刀舞逐渐演变成漾濞彝族打歌中的一项重要表演。吉用伟,就是漾濞彝族大刀舞传承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 l7 G( J6 J! Q7 z1 }: V$ @ 1984年出生在漾濞县鸡街乡新寨村吉村小组的吉用伟,自幼喜爱彝族歌舞,精通唢呐、大筒、笛子、芦笙等10余种民族乐器,尤其对大刀舞有着深厚的情谊。18岁那年,他拜了远近闻名的吉有凤老人为师。当时,已70多岁的吉有凤就告诉吉用伟:“看你这么喜欢么才教你,这个当不了饭吃”。经过10年的刻苦学习,吉用伟熟练掌握了大刀舞“双龙出海”“雪花盖点”等18种刀法36路108式,28岁出师。凭借着娴熟的刀法,他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刀王”,也成为县里彝族打歌队大刀舞领舞人。随后,每年核桃节、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等大型节庆活动都会有他的身影,甚至他还把大刀舞耍到昆明、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的舞台,每年漾濞在全国各地的推介会上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吉用伟成了漾濞的一张名片。
* S7 j8 [1 O2 o. c5 G8 p. O 2011年,吉用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漾濞专场大刀舞表演后,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向吉用伟拜师学艺,最多的时候学徒达400多人,最小的9岁,最大的有70多岁,除本州以外,还有来自保山、楚雄等地慕名来拜师学习的人。* N+ c- u- S3 e! R' j) F
2013年,吉用伟被评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大刀舞的代表性传承人。自打那之后,吉用伟的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与其他民间艺人一样,他用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游走在村庄和学校间,播撒着漾濞彝族民族文化的“种子”。
7 c7 S) B3 l4 x- B5 ?! K# M “耍大刀又不能当饭吃,趁着年轻,还不赶快出去外面打拼赚钱!”这样的话时常在吉用伟耳边响起,但他仍然执着选择了在家乡耍自己喜欢的大刀舞,乐在其中。除了外出表演和教学外,他都在家和妻子一起操持家庭生计。. g0 d& P7 K3 i( F
今年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上,除了带平日一起表演的乡亲外,他还带上了三名亲自教授的学生表演“大刀舞”,表演很成功,看到自己的学生也出师了,他满是欣慰,因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大刀舞,这项民间技艺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 T# ~9 [& V7 d( b 李灿美 杨佳燕 文/图 (大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