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e7 y3 f2 e' w1 h
关于诺邓古村的其他信息
7 i& E0 x' G! ~0 p( E$ p- g. i- z$ X) ~! }2 C
诺邓的历史和发展:“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已经有1138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它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至今至少应该有1140年以上的历史。这就是说,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已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 C: _4 z& Y0 U/ B7 J/ X
* a' T& W( w! T* g! ]“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诺邓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 ~( _( @) g" m, ?1 Y! V0 M/ P# U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大理信息网过滤信息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顷荡井。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都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茶马古道”,东向大理昆明,甫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1 p) e/ V* H# k" ^: y
# t% w6 s7 G8 @; d" j4 y% s
& |2 C) c6 W4 m3 ?诺邓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诺邓人口最多时曾有两千多户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六七千,是个繁华的村子,而今村中经济潇条,人口大量外流,村中只剩下300来户。所幸自2000年来村子倍受关注,好多将失传的东西得到抢救。 - g+ L0 D- Q! Z9 b7 P3 p* T( N
+ `# x) {8 T* b* C) `
: r8 V* i& D/ Q' y8 A
8 B$ r8 }! J9 ~# X5 j; U1 H# E
8 e+ E% ]2 q' X2 j5 ^3 w四合五天井是诺邓最大的民宅,现已是客栈,图为其中的老院(作者:米绫玛) # i3 ~. t2 G: G% u0 W
! M5 q+ V7 c& q" h/ ?: v
# b. ]9 j- P8 ~( {5 V c8 F" ~6 O: i; j- x
诺邓“盛产”进士、秀才: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二人),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如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世代均系贡生出生。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规格严谨细密,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门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非常明显。
. c' b$ o6 `8 Q( ]7 g# O
3 u( Y G" m1 o1 K6 r7 }! m8 T - ?& }7 u) m9 ~: E
$ a0 C9 S8 `1 r$ a* \1 R. \4 i9 V' m" w2 Q
精美绝伦的棂星门(作者:Mr) : i2 n; \/ l+ g, m, G- J9 p6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