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山道教建筑群
0 R5 Q) T3 k( W/ o$ n$ i! S来源:云龙县文体局 日期:2009-5-19& t) u! r! C8 e# Q/ @" n2 D/ Z
索 引 号:532929-004615-20090519-0029; p+ `) W9 m+ I5 T8 E7 ]* q
名 称: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山道教建筑群2 ]; D* G3 q; \' Z
' c2 t. R5 S/ j0 w9 k
云龙县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N. n' h0 J- Q" ~! f( G( v* g- e/ u( p" S$ `
虎头山道教建筑群
, |: d7 b$ I% I. y
5 [ ], `& e( N# a: n Q1 q8 p 云龙县文物管理所
, t' N6 N+ j) `2 m, F 二00四年十一月5 b& _- n5 m1 a2 }# |7 p* _3 k
* m, H% R# ^) a: o
% y y1 |0 d; n# K, b/ B0 [文字说明:
+ S. u2 e8 f6 `* B1 W, A2 d, I" @虎头山道教建筑群位于县城石门镇南山,地处北纬25053`,东经99022`。南山山顶酷似虎头,因而得名“虎头山”。
( v2 q- V/ ]. |! m7 u, N& P虎头山各寺始建年代不同,据记载明洪化年间(公元1425—1487年),始建真武阁;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虎头山修建观音殿,道光中董蕙田、张振鹏捐资修虎头寺。“虎头寺”又名“三清殿”,内供元始、灵宝、道德天尊,前殿称“桂香楼”,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居高临下,县城尽收眼底。清道光年间修建“老君殿”、“弥勒殿”、“财神殿”、“观音殿”、“三官殿”等大大小小的石窟、石室;光绪初建“张仙祠”、“王母寺”等;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修复。“文革”期间各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后陆续修复。1986年新修了“虎泉”水库,1995年“虎头寺”被大火烧毁,1997年按原貌重修。1999年县人民政府投资,在“虎泉”水库的上方又修建了“龙池”水库,从“上花台”西边沿箐而上开凿栈道至龙池,新添部份亭台、牌坊等景观,为虎山增添了新的景色。5 `' o( [9 \1 v# v& s* o
虎头山道教建筑群由“张仙祠”、“虎头寺”、“王母寺”、“老君殿”四大院落为主体以及“弥勒殿”、“财神殿”、“观音殿”、“三官殿”、“普陀岩”等石观、石窟组成,奇巧雅致的石桥、石梯、石牌坊把各大寺院、亭台、石观、石窟有机地结合起来,联成一个整体,“仙人足迹”、“仙人床”、“石扇”、“石鱼”、“石鳖”等,相传为道光皇帝御笔草书“虎”字,宋朝书法家米芾手迹“第一山”,由邑人董蕙田从终南山拓回的;道光中杨名飏所题刻的碑刻,民国年间的“山水清音”等摩崖书刻点缀全山,众多的碑刻,记载了前人优秀的历史文化,为研究云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 m" J5 k) Q- b“虎头山道教建筑群”整体建筑依山傍岩,造型奇巧,工艺精湛,鬼斧神工。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县城风景点,也是云龙县境内最大,保存得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这些建筑飞檐斗拱,画栋雕梁,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为了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并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87年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5 ^: E7 b" k% m- Y$ [“虎头山道教建筑群”保护四至范围:
5 [' d3 L* T5 ?8 }东至:以“罗丰甸”小路东延50米为东至界线;7 O& V; _* @/ N0 [5 Y7 j
南至:以“虎泉”水库南延100米为南至界线;
$ B) G" z5 U- c0 f C6 J2 v西至:以“尹家箐”西岸西延50米为西至界线;
q' W7 G$ t* t$ z* q, R北至:以“上花台”亭子北延60米为北至界线。
4 e" x0 n# W8 [& G$ f7 L `保护范围占地面积为259000平方米。
/ B/ Y* \# g/ L- A3 H% M#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