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z6 {- l( |) n4 _. B( [7 `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投入到洱海保护中
8 T; h' F0 f. i洱海,碧波荡漾,水天一色。
; j% i, s9 h- j; Z) ]! m p' I! K洱海小普陀,历史上有“观音镇海”、保护渔民的优美传说。如今,大理市挖色镇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谱写保护“母亲湖”的新故事。7 M' o1 A3 ~: T, }, [+ S; S
党员干部走在前
- [( o2 _, Y! |无条件落实“七大行动”
5 w1 w2 s% ^1 u$ B z% x8 j海印村,因洱海中的小普陀岛形似“镇海印章”而得名。5 o/ w1 N+ I# e$ z( m! x
“我们没有一分田,祖祖辈辈靠洱海维生。”村党总支书记杨跃华介绍,自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实施以来,全村党员和群众坚决无条件落实。* X# D; A% k1 R2 S3 W7 q
“要求党员做到的,我先做到。”杨跃华说。今年3月,大理市在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实施“洱海先锋”行动。海印村党总支进一步规范党员“1+X”制度,干部带头、就近就便、对接需求,全村121名党员,每人联系5至10家农户,发挥宣传引导、带头示范、互帮互促、劝导调解、民情反馈等作用。
2 R# W4 Y# [8 n0 ?+ j. @# j" Q( l9 s“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保护洱海生态、美化村容环境中走在前头。”海印村委会主任杨国云说,党员带头参与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严禁私搭乱建、少批多建;带头落实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水清,严禁乱堆乱放垃圾、随意排放污水;带头改厕改灶改厩,严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带头开展客栈餐饮规范,严禁偷排污水、乱倒垃圾;带头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减少种植污染大的农作物、减少使用农药化肥;带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严禁推诿扯皮、流于形式。) k& ?, N( w3 N5 ^ c% K. d" a! k
每天早晨和傍晚,海印村委会副主任杨瑞忠都巡视环境卫生。他说,“过去,村子脏乱差;如今,越来越漂亮。”' D( k* f. \4 e9 Z( C5 u/ A
香葱集中清洗6 H4 S! M7 t0 F3 [ V/ b
遏制流域面源污染* [& ]: D9 r& ]) H4 y* }
冒着细雨,走进挖色村罗登地。这里有挖色镇第一台从厦门买来的香葱清洗设备。
4 M# ?' U: M8 @9 M, \2 n. a# Z' ]" X“我们镇土壤肥沃,种植香葱历史悠久,产品远销省内外。”挖色镇党委书记赵丽琦介绍,小葱每季平均亩产3100公斤,亩产值达5000多元。一年下来,比种粮食每亩增收约2万元。目前,全镇香葱种植面积达2197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可是,菜农在河道里清洗香葱,不仅泥土导致河水变浑,而且香葱根部残留的化肥、农药,沿河道流入洱海,造成沟道泥土淤积、洱海富营养化。
2 F/ T8 b& A5 H5 z& M“菜农在河边清洗香葱后,留下一堆残渣废叶。我们经常阻止,但是收效甚微。有的菜农与我们玩起了‘游击战’,在晚上出来河边洗香葱。”挖色镇洱海保护中心主任张淼回忆,今年3月,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社会投入、合作社运行,采取香葱集中清洗,实现了“多赢”。
) R" r6 s! Q" m“每天,我们平均清洗香葱15吨。”白子鑫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天圣介绍:水先进入泡葱池,经过洗葱设备清洗后,流到沉沙池,再回到蓄水池,循环利用,最后进入喷灌设施农田和多塘系统。香葱残叶经堆捂后,还田成为有机肥。“过去,清洗1吨香葱约10个工时,现在缩短为5个工时。”' J2 j! D/ z: X
赵丽琦说:“我们要围绕面源污染减量行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田间农膜回收及农药包装袋收集,开展清洁农业生产。”2 |' e# P/ O' Q! ?+ ~0 g" L# q3 v
沟渠外挂钢管
! s% f/ N" K* r1 c- e# x不让一滴污水入洱海
, R' ~9 w( A! t* k" [' L& O“天晴时,中心沟里有小黄鱼游来游去,这是多年没有见过的情景了。”挖色镇洱海保护中心主任张淼感叹,沟里过去流淌的是劣5类水,如今至少是3类或4类水了。
* r6 h( s8 Z6 K- ]) C& v$ E“我镇5条入湖沟渠,如今建起全长近两公里的‘外挂污水防腐钢管’,接入沟渠沿线居民181个排污口,为截污治污系统添加了一面钢铁护盾。”% c8 A# t# H- M+ c* q7 t4 U, [% s# K
中铁五局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刘洋回忆,今年5月20日开工,因为地处村内窄苍,一段12米长的钢管,要6至8人用手抱进来。工人踩在沟的水里施工,有时还要匍匐穿过涵洞、盖板。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我们局30年前曾经参加‘引洱入宾’工程,如今又参加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建设,感到非常高兴。”5 O& d# j$ H r* E/ {" M- \; E: P
鹿峨山下,刘洋带记者参观了正在兴建的挖色水质净化厂。这是一座现代的下沉式水质净化厂,日处理能力为近期4000万立方米、远期8000万立方米。“预计年底投产,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 Z$ f( } C$ u“童年时,我们在海边用手捧起水就喝,村民用桶拎起水就做饭。”伫立洱海小普陀畔,赵丽琦深有感触。“我们要扎扎实实干,不让一滴污水入洱海,永葆‘高原明珠’熠熠生辉。”+ x7 B2 u) G f" b. A/ e
云南日报 记者 庄俊华
$ s' Z9 w0 h1 |2 Z6 g7 K6 g8 s通讯员 李云松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