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
9 ?$ c4 K+ Q7 c0 W
/ {* q2 G4 H# v3 B4 L. X" [; D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的诺邓,美丽得出乎人们的意料。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解放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但正是这种冷落,才使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纯美的身姿。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深山中,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唐朝至今,诺邓古镇就一直叫做“诺邓”,从来没有更改过名字。/ z# x/ s9 e, ]9 C, H
诺邓古镇! n% C; N, R# t5 f
诺邓是藏于的深山里一个白族村寨,一千年来,村名从未更改,沿袭至今。; J# y8 h% p7 x6 ^& r
俯瞰整个村子,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高大的古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树龄已有800多年。还可以在这里尝尝《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的诺邓火腿。% V( z9 _& F) p
' s4 Z! V! o" g5 P& n% I3 v白云苍狗,诺邓的游子和远方的客商们始终记得,遥远边陲的白云深处,永远不变的九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的诺邓古镇。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比江交汇处,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奇妙天然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
* p1 R0 f2 m" b; P# k% B0 L3 F沿诺邓河上溯4公里,便是云龙县果郎乡的诺邓村。诺邓村在群山环抱中,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不变。有独特韵味的山村风格,有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积淀丰富。
# ]; G) e2 S% u9 Y) O% ~! p E! \/ Y5 f* M$ l
云南井盐业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云龙地区已产盐。云龙境内盐井较多,最早开采的是诺邓井。公元1383年,明朝在云南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就设在诺邓。
/ X- d2 \% Y. R( r+ R. l; f3 I$ Y8 {( J N* o* M$ B8 ?
盐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诺邓村的演变和发展。南诏时“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当时四方商贾云集,诺邓百业昌盛,繁荣兴旺。诺邓村每月“赶”四次集市:初一、十五为“大街”,初八、二十三为“小街”。村中街道因山就势,店铺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开,街面虽不宽,但店铺就有几十家。
' I0 q7 W$ Z% k; d0 V% C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1900米,最高处的诺邓玉皇阁,海拔2300米,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较平坦的台地外,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有些地势很陡,民居建筑的墙基石脚很高大。特别是北山坡上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楼院重接,台梯相连。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势,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有数不清的苍老的石台阶。0 t+ z% e" `' X- d* T+ R
+ f$ h( A2 F- R% {8 W! ~
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变化奇巧,风格呈多样性。诺邓的民居建筑很讲究工艺美术;门、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图案精细美观,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的正房、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绝少雷同。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庄重、古朴、典雅。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的一些家俱、古董。诺邓村有九十多处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院落。有五六十处乐途游民部落时期的建筑。有寺庙、祠堂、牌坊、门道等古建筑28处,基本上都是明、清时代的。还有元代建筑“万寿宫”,部分木梁构造与地面砖石依然如旧。 U3 e! W: ?7 R& l' I
8 g" w" |1 K0 t9 ?" z7 X0 q- {4 t) V
(责任编辑:张钰娟)
- ]+ \% d- q- i' R$ O# m4 r)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