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句】“洱海文化”: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开创了“洱海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璀灿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洱海文化”有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民间口头文学有广泛而丰富的题材,神话传说洁如烟海,仅《龙神话传说》一书所辑的龙神话就有50个;古人留下的诗文,都有民族风格,如汉字白读的诗,七、七、 七、五(前三句每句七字,后一句五字)的诗文排列格调;音乐,舞蹈,曲艺,绘画,雕刻,石窟石刻,建筑物彩画,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信仰,节日等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相传至今。# s, [( J, g/ R. b! T8 o' N
6 W: S+ h/ c3 m# Q【第20句】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电影《五朵金花》曾将白族的这些风情活灵活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已为人们所熟悉。他们所唱的民歌,包括“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等几大类,一般用三弦、四呐或树叶伴奏。各地的唱腔和音律都有不同的风格,大理的高吭喊亮,剑川的委婉流畅,洱源西山的优美动人。但都采用“三七一五”格律,讲求压韵,且一韵到底。对口山歌和小调,多用吸语唱,称为“汉曲”。古代白族先民就创造出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蹈歌”,后来发展成为富有地方民族特点的舞蹈,著名的有“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舞”和“狮子舞”等。其中“狮子舞”,在南诏时已传人中原,曾在长安皇宫荫德殿中为唐德宗演出。7 e2 w' `2 i, L2 ]
) ?4 v8 j6 g$ T/ j- \' T
【第21句】 如今,本主文神文化在白族人心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位置。当然,白族人仍然祈求神灵庇护,但借此开展商贸活动,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却是他们新的生活追求方式。本主神文化虽以“零星、分散、乡村化”的方式存在于大理地区数千年,其实是大理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而这种艺术沉淀是大理与中原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而本主神文化正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印证和缩影,成为了南北艺术对接进行艺术交流的一座文化坐标。
. W1 q" [: Y7 r* O3 j# o8 { % z" g% H2 v+ ^7 }2 E8 G/ m: M
【第22句】解放后,在党曲文艺方针指引下,在白族“大本曲”和“吹吹腔”两种传统曲调基础上,形成一个新兴民族剧种——白剧,它的唱词仍采用“三七一五”的民歌形式,唱腔有三十多种。演唱时以四购、锣鼓伴奏,歌舞结合,具有高亢激越、热烈欢畅的特色。一九六二年正式成立了大理州白剧团,曾先后编演过《杜朝选》、《火烧磨房》、《寨仪下科》等戏,后来叉到昆明、成都、北京等地演出了《苍山红掏》、《红色三弦》、《望夫云》等大戏,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现在,白剧正以崭新的内容和传统形式反映白族人民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生活,成为百花园中又一技瑰丽的奇葩。
0 R7 V2 k0 m0 ^9 t3 ^$ | " z. j' }, a' O5 }) J! O
【第23句】自然,上山对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要尽情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族调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唱调子成了他们还愿之举。中年人则多数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心智和才能。歌会流行的曲调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区流行的剑川调为主,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韵跑调。
/ V9 |, z8 I f4 S$ l3 _; y% L+ p$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