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巍山、洱源、宾川、祥云4县积极探索新思路、出台硬举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全覆盖—— 幸福,写在群众脸上 ) e6 [- C/ m/ d; V% {
& ?; T: t, E# u2 Q
: ]4 L/ a( L* z+ S
发展养殖业做强特色产业
- ?3 \0 h! K& e: m' |( E6 a8 S$ s苍洱大地,百花争妍。记者在巍山、洱源、宾川、祥云4县采访,时常看到山乡的变化,贫困群众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微笑与幸福,写满脸庞。! }1 u% `4 r7 h5 i
“州委、州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紧盯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探索新思路,出台硬举措,建立新机制,打出‘组合拳’。抓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贫困地区呈现出发展提速、民生改善、脱贫见效的良好局面。”大理州扶贫办主任施榆兵说,祥云、宾川、巍山、洱源4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得到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带动、金融扶持、教育、医疗等1个以上项目和资金扶持,实现了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l- S% J( W& E& a4 H
巍山:家家有产业覆盖 户户有增收项目
* `( ]+ W I! t7 I1 O走进庙街镇,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葡萄大棚连成片,棚内一串串珍珠般大小的葡萄着实让人喜爱。为了防冻,工人正生火加温。“四五月份,葡萄就可以上市了,一年两熟,10月份还要上市一季,约有300亩。”负责人左继龙说,公司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贫困户可以收地租、打工、分红。今年公司用工高峰时段将日达千余人、用工总量预计9万人次。“政府贷款5万元给我,我将钱入股公司,每年可分红5000元。同时,在公司打工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家中种蚕豆、油菜和养羊,终于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路。”贫困户左有旗说。
1 `" ~ a2 g, H% M“不光是贫困户摆脱困境,发家致富,企业也驶入快车道。”巍山县兴荣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苏兴荣说,做了二三十年的牛生意,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由于缺资金,一直做不大。去年,在新政策的带动下,120户贫困户将600万的资金注入公司,存栏肉牛达800头,出栏达4000头,产值达5000万元。
- G8 j' h a/ w: N0 [“我们一口气帮扶1025名贫困户脱贫,在大理州属于帮扶贫困户最多的企业之一。”巍山县建宏经贸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龙说,计划投资7.5亿元发展循环现代农业,建有机肥厂、生态种植基地、体验观光蛋鸡厂,带动3000农户致富,实现1.5万人就业。
7 r0 ^3 ]" h5 n! j: U/ d巍山县扶贫办主任张兴权说,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单项产业扶贫、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等措施,实现产业到户项目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7015户、24687人户户都有增收项目。
, m- L* b5 h- e8 g1 b洱源:网络扶贫成亮点 企业脱贫挑重担' G" W7 S# h. o( a; Z
走进洱源县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墙上的“作战图”十分醒目。“政府的责任,就是企业的责任。”董事长李协鼎说,公司实施入股分红扶贫、产业扶贫、公司+基地+农户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5项精准扶贫措施,产业惠及9个乡。
; B/ D9 k+ F0 H- X' n( X) L& x“大爱无疆,大行德广!脱贫攻坚为民营企业回馈社会、彰显价值提供了广阔平台。”大理品宏高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李正说,优先高价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带动贫困户种植。挂钩扶贫牛街乡福田村、福和村,协调参与修通道路及水利。“水通,路好走,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在牛街乡福田村委会旧同村,村民罗学妺说,原来种玉米,一亩收成仅1000元,改种苹果后,一亩收成上万元,家中种植面积达16亩,两三年后,苹果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
( T3 ?+ n0 W, |“网上销售,不愁销路”。省委宣传部驻牛街乡福田村第一书记字振华说,以“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模式创新扶贫思路,采取“互联网+农户”的网络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建立“1+9+90”全覆盖的电商扶贫模式,即围绕1个电商公共服务中心,9个镇乡服务站,90个行政村服务网点,打造洱源县农特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 o6 ^; h+ L: [: G$ q1 C% J/ X去年,全县共投入资金20.18亿元,实施发展生产、搬迁安置、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生态补偿、金融扶贫和社会保障等“七大工程”,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脱贫退出2508户976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1%。
( w1 o3 |/ x- S祥云:扶贫扶志先扶业 一人就业富一家
- f& W+ [9 o2 |( L& H1 e0 S9 }冬日的暖阳洒在祥云县东山乡傈僳族居住的小庄子村,村中20几户人家、60多位村民身着鲜艳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搬进易地安置的新居喜迎春节。. z" D: L8 n3 J+ z y
“感谢党的政策好,让贫困的小庄子贫困户住上新居,空壳村不再空壳。”小庄子村村委会主任陈永亮说,云南大有实业有限公司挂钩帮扶,捐了10万元钱给村子成立合作社,建立产业发展滚动资金,每户贫困户年均分红3000元。给村中贫困户拉来猪仔,无偿分发给贫困户,公司确定18名党员,建档案资料、制流程图,用真情真心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也是农民出身,我现在富了,帮村民们想办法,为村民谋致富路是企业应尽的职责。”董事长刘绍龙说。
+ q: @/ t0 b9 {+ g- n8 H“扶贫先‘扶志’。”祥云飞龙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姚春斌说,他们结合政府精准脱贫的实施,进行相应的就业培训,让更多贫困人口有一技之长,去年对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就业安置,计划今年上半年培训500至1000人,下半年培训1000至2000人,转入公司,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每个月工资3200元,有了收入,工作稳定。”家住祥云县祥城镇新邑村委会6组的建档立卡户李家胜说,通过培训,成了公司的正式职工,过上了幸福开心的日子。
( G, D3 x" G4 p& Q9 @+ U据了解,祥云县动员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形式参与脱贫攻坚,32家企业挂牌设立贫困户就业办公室,面向贫困户提供320个长期性岗位、220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就业人员年均增收3万元,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目前,全县共转移贫困劳动力4511人到县外就业、3073人县内就近就业。4 R6 t* Z9 U3 Q* }. l
去年,祥云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头号工程,乘跨越发展之风、举全县干群之力,精准聚焦、苦干实干,祥云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脱贫退出1636户、5884人,去年,脱贫退出2035户、7400人,19个贫困村和3个贫困乡镇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86%。
$ S! I8 I4 {1 A7 ~% C& h [2 B) d$ p宾川:群众成立合作社 红色旅游村变美4 r+ ]; [% ]$ y' n/ g- G- w) ]
置身有“高原葡萄城”、“南国吐鲁番”之美誉的宾川,葡萄成了主色调,早春的田间地头,葡萄架、葡萄桩林立,葡萄大棚、水利设施随处可见。0 `9 D- x0 M- h. }3 [
在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基地,200余亩大棚中的葡萄长势良好。“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引进先进技术,贷款1500万元建设基地,现已初见成效。”大营镇萂村村委会主任赵灿珍笑容满面地说,全村1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是主体,是股东,按人口分配红利,实行贫困户动态管理。
. p# G# M- h' b3 A3 i“去年每人分红2600元,我家4口人拿到了1万多元,日子渐渐好了。”贫困户杨高宝说,他在合作社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学到了技术,还在家中种了2亩多葡萄,终于甩脱了困顿,奔向了小康。5 ?4 k# f% K7 X4 i' h
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红旗招展。“村中采取‘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营造了‘红军村’氛围,激发了贫困户依靠自己勤劳脱贫致富的决心。”乔甸镇镇长自汝涛说,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公司小股东,去年每户分红39200元,红色旅游带动了村庄发展,村庄变富变美。“我坚决不吃低保,靠双手勤劳致富。”村民杨国菊说,她们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最近几年种植大蒜、葡萄,收入比原来翻了几番,她们一家不但不吃低保,还将住房无偿提供给村集体开办公司,“合伙”帮助贫困户脱贫。
" e) y: C C0 q* f近年来,宾川县自觉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脱贫路子,通过 “农旅文”融合发展、“合作股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特色蔬菜林果产业等方法,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 y5 E& P) c$ ]7 g+ N
记者 管毓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