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弥渡景区景点大全
# r+ {6 b3 a# y4 I天生营 8 s0 U8 \* O' U
在弥渡县城南约80公里的磨刀箐后山,是哀牢山北段的主峰,海拔2784米。地势陡险,仅北面一条小路较平缓,形成天然军事要地,故名。清咸丰六年四月初七(1856年5月10日),以彝族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各族农民在此誓师起义,并在密滴(今牛街)建立农民政权,坚持反清斗争20余年,后为清军所镇压。当年起义军扎营时的石砌屋基、作战壕沟和碉堡,遍布山岗。还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立的大司藩庙石碑。山顶有大司藩庙,供奉李文学塑像。天生营位于牛街乡瓦卢村后山主峰,海拔2784米,是李文学起义的誓师地。义军建立的水城、旗墩、战壕和碉堡等遗迹尚存。 $ y" I' T" m& M& Z
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
9 V+ q, b6 p& Y5 P% W+ a8 O 位于弥渡县牛街乡哀牢山区,包括天生营、帅府、龙王庙、大青树四个点。5 |+ P# L' @1 o- A
帅府 w. c$ J! d3 O5 @; Y7 ?
位于牛街乡密滴村,南距天生营10余公里。1856年李文学起义,将汉族庄主李平阶住宅定为帅府。为上下两院民居建筑,占地545平方米。" X* {2 T D* y9 u& B0 S
) F0 T7 V2 X- p
段龙王庙' }+ a D2 ]: |6 v. [/ [6 W v' i! W
位于帅府南侧,李文学起义后,为义军首领的重要住所。《哀牢夷雄列传》作者夏正寅所撰长联挂于庙内。
7 d: O7 m$ w7 X$ F1 I5 a& e2 z大青树
) W( \) P9 w7 u, w @% H5 Y 位于龙王庙前,是义军首领接待民众,集结军队的场地。
. u* x. g# f6 A+ |0 m4 p李文学(1826-1874年),! J$ K, N/ K3 ?, a/ _3 u+ E
又名李正学,哀牢山区弥渡县瓦卢村的彝族贫苦农民。在太平天国和杜文秀起义的影响,于咸丰六年四月七日(1856年5月10日)与王泰阶、李学东等人率领彝汉农民5000余人在天生营誓师起义。李文学被推为“夷家兵马大元帅”,建立农民政权,坚持抗清斗争达二十年之久。1965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 F, G. x( X- S& j永增玉皇阁
; @( A) y: L) S% M. W& A( J 位于弥渡县城西北8公里新街乡永增大横阱口,始建年代不详。原仅为一龙祠及两耳房,至光清绪二年(1876年),扩建为一座包括一祠两耳一阁六厢三殿外加山门、戏台在同的三进三院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现存古建筑面积1409平方米,是弥渡全境保存最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3 h6 L) m; w2 u6 j i- Q' m! m- o: A
五台大寺 ) M0 d J9 A+ t( _5 [( z/ m7 _% S( F
位于弥渡县东南40公里五台山。始建于明初,清雍正间增建,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民国以后历经修葺。大殿三阁五殿(今玉皇阁已圮)。总占地面积1831平方米,是弥渡现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1979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 F4 p5 _6 e2 ?% s$ J) J: Z6 ]双树王母阁 % n- H6 v' A$ O% a9 C
位于弥渡县城西5公里太花乡双树村后,由一阁、两耳、两厢一照壁组成三坊一照壁的院落。其北尚存莲花庵、地母殿、诸天寺等古建筑,总占地2990平方米,建筑面积894平方米,系清光绪元年(1875年)群众捐资建成。其地坐山临水,竹木掩映,历年来为避暑、游览胜地。1979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4 \ F H+ f- B4 ^# P1 |
$ a7 h, T% T7 }观音山观音阁
4 ?2 v9 L7 V* U z 位于弥渡县城南6公里之观音山。相传明万历时,开挖银矿至此,矿洞倒塌,得观音大士解救,故建阁祀之,现存观音阁为清代建筑。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e9 H) [4 B; @6 H' Z- P. Q8 ]
谷女寺 + M- v8 U' q9 n: t. N/ b
又名高娘寺。位于弥渡县红岩镇西北2公里之古城村后。因传一高姓婢女乘白猪化象升天,又传寺北山泉曾有谷米流出故名。据明万历《赵州志》载,始建年代不晚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原寺由一殿、两厢、照壁组成。寺北有莲花岩,岩上建观音阁,居高临下,俯眺弥川。阁下岩边清泉自石中涌出,终年不息。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3 b# c) o2 X2 Q5 x- {; `1 O9 o
恩荣坊 5 ~7 `! t' P' f& e7 P% ]
位于弥渡县城西南7公里寅街乡大庄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褒扬李彪(见本书李彪墓条)被清廷赏加内阁中书而建,为重檐歇山式牌楼,建筑面积55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 T( j. n C9 I
文笔山古塔 ( F% c7 g. ?: p" W7 s; r: V
位于弥渡县城东门回龙山。又称回龙塔。始建年代不详,但明万历《赵州志》及《徐霞客游记》有载,推断塔建于明代。为六方形十一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基础高1.8米, 塔身底部周长11.5米。由于地处城边,成为弥渡的城镇标志。1979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i+ p; ~) c0 v9 U, a
天马关桥
% A: K" `5 _3 Y# M: ^1 R 位于弥渡县红岩镇西北6公里,左由白崖通大理之古驿道上。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筑年代不晚于明代中期。桥高6.3米, 长11米, 桥面宽3.7米,为单孔石拱桥,孔径9米。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6 z) L( ]& f% ]* W. i6 j' R |+ d
云津桥
- E' Y& h6 m7 V4 [3 o. L, `: V7 | 在弥渡县城西南8公里昆雄江上。原名大庄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多次修葺。八孔石拱桥,通长61.6米,桥下七个大小不等的分水石墩,上铺巨型石梁桥面,南北桥头建有门坊一座,为白崖与开南(今景东)间的唯一通道,迤南往来之要道。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 L6 m) ~; T$ i, _( t龙头关石房
) r5 o* E# B9 v3 k 位于弥渡、巍山两县交界的龙庆至丫口道旁。石房内崖壁刻画“王少爷”像,当地彝族奉为土主。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 A- \, O2 a: o南诏铁柱 . r' L4 R* J" b" g
又称天尊柱。在弥渡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铁柱庙。高3.30米,圆周1.05米,重约2吨。柱顶已残,柱身由五段衔接铸成,直列题识一行,阳文正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景庄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附近的彝、白族群众都到铁柱庙祭祖。是研究南诏宗教祭祀及冶炼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9 U# b0 Q3 A" S: P8 r# V& H/ d* k% p6 r9 y5 J& ~7 E
白崖城及金殿窝遗址
T2 r* v6 Q4 L. R 白崖城,又称彩云城、文案洞城。位于今红岩镇西北2公里古城村前,占地面积91000平方米,现存城基宽12米以上,城墙夯土层厚8-10厘米,城北山泉丰富,与史载“引水环流”相符。城址出土大量有字瓦,为《蛮书》所载唐天宝十一年(752年)阁罗凤重修之“旧城”。金殿窝,位于白崖城东北,现存“跑马场”、“洗马塘”、“旗墩”及金殿窝遗址。遗址出土有大量字瓦,其字形、瓦质均与巍山、大理金梭岛出土有字瓦同。为《蛮书》所载唐大历(772年)所筑新城。1988年公布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V/ Z: K' n3 k' I% f# ^8 q
师范墓 8 h$ P+ j9 J6 r" I
位于弥渡县东南15公里寅街乡蔡家地后山。原墓有翰林谷西阿题碑,举人张登瀛作铭,今仅存土冢。师范(1751-?),弥渡县人,清乾隆十九年(1774年)中举,选任安徽望江县令等职,终生著述丰富,有“滇系”等史作。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N% e) @) J" @* H0 \
李彪墓
5 s: L& Y9 d m- y8 e5 [ 位于弥渡县西南大庄街后山。土冢,现尚存墓碑。李彪字菊村,号星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后,隐居浙江天目山研史著文,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著述得名,赐翰林加内阁中书衔。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O9 R/ `+ H J, X! c! ?! o
谷际岐墓
) Y$ _- S/ l. }8 {) f4 A( i 位于弥渡县城南50公里的密祉乡兰谷地,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墓地葬坟五冢,自左至右为曾祖金翁、祖父世勋、祖母、谷西阿、西阿子谷暄。谷西阿名际岐,字凤来,清乾隆乙未(1775年)进士,入翰林曾主讲昆明、扬州书院,为一代名士。故坟建造十分壮观,惜多年失修,仅存高宽各2米的五个土冢。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 f% V( z* C# O1 [* E3 H龚勃墓 : l" s- Q8 {# G( I: z
位于弥渡县城西南20公里龙马塘村西龚氏墓地。围石封土墓,墓碑为雍正癸卯(1723年)恩科进士苏霖渤题书。龚勃,字逐可,号学耕,弥渡寅街乡新野村人。清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入翰林,官侍讲,曾任《八旗姓氏通谱》、《大清会典》纂修。1983年公布为弥渡县文物保护单位。
4 {$ w! [. N& w' q
- e7 J; R; b, d+ u. x0 R天生桥
\* z0 v$ l; [9 S7 g: J 位于弥渡县城东约4公里的天生桥山,是弥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不但有众多的摩崖石刻,而且从清代以来当地的士绅在天生桥东西两端修建了老君殿、灵官殿、龙王庙、观音阁以及彩虹桥等风景设施。特别是巨大的石桥横跨东西岩壁之间,桥下流水,两岸石壁耸立,天生石桥,而得名。桥通高30米,长21米,宽17米,桥孔高达7米,万花溪水从桥下流过,十分壮观。沿桥身有奇岩、岩洞,人们攀岩凿壁修筑了童子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