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白族人民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发展方针,走“科教兴滇”、“科教兴州”之路。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成立了专业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逐渐培养起一批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院士、“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是白族科技进步的佼佼者。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985年以前,大理白族自治州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每年20万元。“七五”(1986-1990年)期间,开始实施星火计划,每年安排的科技三项费增加到30万左右。“八五”期间,州级科技三项费、热区开发专项费等共投入335.3万元,年均67万元。“九五”期间,共投入科技经费593.5万元,年均近120万元,比“八五”期间增加258万元,增长77%。“十五”期间,州级科技经费投入2355.2万元,省列项目投入经费2458.1万元,省州共计4813.3万元,年均962.7万元。2004—2005年,州级每年投入747—700万元,省级每年投入851—828万元,省州投入每年突破1500万元。科技经费的大力投入确保了科研成果、技术创新、专利申请等方面均有极大增长。扎染布固色工艺取得新突破,克服了传统扎染布脱色、掉色的问题。高砷高硫碳质金矿黄金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开创了云南省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产业化利用先河。洱海湖滨地区农村水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试验示范、洱海湖泊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太阳能烘干食品技术试验等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
! z- v" a$ o2 f" N3 G; }4 M% L, X0 r$ E: K6 i: Z, y$ f, F' J
白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大理地区是滇西的交通要道,但新中国成立以前,只有一条滇缅铁路过境,广大地区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白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4年,大理州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7245公里,320、214国道干线贯穿全境,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1998年建成的广大铁路全长206公里,是连接内地与滇西地区和我国南方东西向的一条铁路大动脉,正在建设中的大丽铁路将极大改善白族地区的对外联系。1995年建成通航的大理飞机场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昆明等大城市的多条航线,白族地区初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结合,城乡连通,辐射周边的立体交通网,促进了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 W, B$ [$ M# h$ a+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