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 F3 |, q: d; O. Z

5 z% E+ R+ t5 p: H. w8 O0 N【 家在云南系列 】1 M, a3 Q' |8 e- W" b
民间语文:大山里的追蜂英雄0 G, Z" Z0 w% k# B
图文 | 老黑 出品
8 E4 b+ a" Y1 x( Z 专家说,高手在民间。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相信的。如你所知,“专家说”的信誉度每况愈下,几近于“不靠谱”。在见识了叔叔和弟弟的追蜂技能后,我还是倾向于相信;不是相信专家,是相信高手在民间。
# J9 R6 L0 Q/ ^8 Z9 C5 F, N- | 叔叔和弟弟都是农民,由于时代的原因,叔叔们没读什么书,也没有在动荡的车厢里和微弱的灯光下读书,更没有游戏机、电视机、手机,所以视力一向很好。他们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在水塘边采水的蜜蜂起飞,飞越山野,飞过森林,然后判断出蜜蜂的窝大概在什么位置。他们是我所知道的追蜂英雄。6 b* b3 L% \9 N; P9 R! l& X4 f

4 c3 }6 C: A0 w" v$ s 
! R, d) i" o4 g: Q( j+ {1 {! t 不过,他们不会养蜜蜂;在他们的观念里,根本就没有养蜂一说。每次我问起的时候,叔叔都说,“什么养蜂子,是它们养我们;这些蜂子没有办法养。”按叔叔们的说法,这些蜜蜂及蜂蜜,七分天赐,三分人养。而所谓养,就是不时的照看它们,帮着除去天敌;割除老旧和空的蜂巢,此外,他们什么都干不了。就像叔叔说的,“这些野生的蜂子,说养,但你不能喂它;也不能把它们关起来,更不能把它们拴起来,怎么养?”$ h: h7 g4 W& H& P7 k0 \9 r* b. O
叔叔们经常会遇到同村或外村买蜜的人,“他大爹,你们家还有蜜么?卖给我一点,我要作药。”叔叔一听别人买蜜是为了作药,就干脆送一瓶给人家。推来推去的反复几次后,对方不好意思的接下了蜂蜜;抱在手里,摩挲;闲聊。“他大爹,你们家养了几窝蜂子了?”“也不有几窝了,去年十冬腊月,天冷,又绝了好几窝。”8 E z& y6 U8 \: z5 ~

' g4 e: Q/ t, p$ w6 B L& T5 h9 A- E
! r4 j9 Q5 k9 {1 o- I& l- v6 x
无论是叔叔们自己还是买蜂蜜的人,都说养蜂子,实际上,没有养。& q& [2 e) ?' M. i
叔叔和弟弟都是农民,上山下地,总有干不完的活计;活计完了,他们也不会直接空手回家,他们会扛一个事先挖好的蜂桶,或者一段粗大的枯木——拿回家,加工一下,也是蜂桶。麻栗树、核桃树、赣香树、水冬瓜树、香樟树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
3 p2 a! c" \+ f, P 叔叔和弟弟他们做蜂桶,很少用木板自己造,都是找天然圆形枯木,再稍加工就成了;只有紧急情况下,比如山野里,撮到一窝蜂子,无处安放的时候,才会拿木板,简单钉一个;江湖救急嘛。
6 `# \+ |8 v0 `% C! h& E 5 ^/ K% ~+ t9 \
9 R0 A: Z' V E6 ? Q+ u
做好的空蜂桶,干活的时候又抬出去了,放在山崖、山包、大树上,引蜂子。我不知道那些空蜂桶放在某处的依据,但他们有自己的经验,温度、风向、阳光、温度等等,他们知道哪些是蜜蜂愿意安家的地方;等引来了蜂子,就把蜂桶抬到自己的房前屋后,山林里,总之是自己的领地,然后号称这些蜜蜂是他们养着的。
8 y; c1 _5 S* @ 但是,如前所述,你知道他们什么也干不了。如果哪一天,某一窝蜂子想移民或者分家了,一旦出去,就不在属于叔叔或者弟弟了,谁撮到就归谁。
5 f, x0 v1 y9 v 4 ?0 f8 ~( h. Z( r. j
叔叔和弟弟都是地道的农民,房前屋后鸡飞狗跳是难免的事,挂在屋檐、放在墙角的蜂窝,总被骚扰,大伤蜜蜂的元气。叔叔和弟弟就把蜜蜂挪到了山林里,不管是自己的山林还是别人的山林;后来索性在哪里发现或找到蜜蜂,就在哪里给蜜蜂安家。
- t, O; }/ x5 [' L' ?. e0 w 
& O. L$ S* [3 x " \9 T# x& } G7 K

' Q$ P6 A2 a. O 尽管偌大一个村落,能玩转蜜蜂的没几个人。据村里的老人说,蜜蜂也是有灵性的,有的人别说养蜂子,就是路过一些有蜂子的蜂桶,也会被追着蛰;而有些人,无论怎么养,蜂子要不分家,跑光了;要不一个冬季,冷,饿,灭绝了。到后来,村里人养蜂的就越来越少。现在,不管什么山林,崖上,只要有人为痕迹的蜂窝,都知道是叔叔弟弟他们两三个人的。! E* f8 ?5 } K7 x
( ]& ~" K$ a! C6 `
8 U( R# ^. I/ t8 v
叔叔和弟弟都是农民,柴米油盐是每天必需品。所以,叔叔说的是对的,“不是我们养蜂子,是蜂子养我们。”一两斤蜂蜜卖出去,油盐有了,米肉有了,一家人几天的生活就不愁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非常怜惜蜜蜂,平时看见蜜蜂受困蜘蛛网、稀泥边,都会立刻去解救;每次割蜂蜜也小心翼翼,有蜜蜂陷在蜂蜜里,也会想办法拿出来,等它们晾干了能飞了,才继续割蜜。6 k) W2 e' W3 J t4 x y4 l3 Z
山里彝族人,脾气重,但是他们对自然很有节制,眼光也远,不会干杀鸡取卵和灭蜂割蜜的事。即便打开了一个蜂桶,发现里面没有多少蜜,只够蜜蜂自己过日子,那他们就割除老旧和多余的蜂巢,不割蜜,然后把蜂桶盖上,糊好;这个工序,叔叔们叫“薅”蜂子;想必跟我妈她们薅秧是一个道理。- `5 @; l1 X+ v# S7 q

" u) Q6 ~) b, X 7 \2 ~. g5 v! y/ j, g9 n2 l

2 ~, J* q1 j% ]3 u9 W 最近进山,跟着叔叔们去割蜜,又长了见识。我本来以为,他们割蜜就是像瞎猫一样,等着碰死老鼠,凡是蜂桶就打开,有蜜割之;没蜜封门。问了叔叔才知道,不是这样子的。他们可以从蜜蜂在蜂窝的进出情况看出,哪个蜂桶有蜜,哪个蜂桶没有蜜;甚至于知道哪个蜂桶的蜜多,哪个蜂桶的蜜少。 c7 B: D' i- v
我说,既然知道没有蜜,还打开蜂桶,不是浪费时间吗?叔叔说,不会浪费,多的是时间喂。之所以要打开看,割蜜其实是其次的,薅蜂子才是主要原因;天冷了,花少了,蜂子要过冬,不把它们服侍好,开春,蜂子可能就绝了,或者跑了。
; H/ A+ p( n5 B7 @( y) w # N0 l, n/ t$ F( I/ S: `' _

L+ q* P7 e1 o# v. R 
; T; Y) J) G; q- s 9 T/ K( `6 w/ ]! ^
他们还有一个神奇的技能,就是能通过识别蜜蜂“嗡嗡”的声音,判断哪些蜜蜂是会为了保家卫国蜇人,哪些只是跟着凑热闹瞎飞,不咬人。这次一起去割蜜,我就大胆的走得很近,不时的询问这窝蜂子想不想蛰人。叔叔说,它们只是乱着,不会蜇人。
9 H( l7 R5 K6 Q: j2 i( ~: p 如此反复,我胆儿更大了,甚至忘记继续询问。趴在地上拍照的时候,只听叔叔说,招呼着一点,有一个蜂子想蜇人了。然后就感觉脑门一疼,蜜蜂就跟我黢黑油亮的大脑瓜,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可是,蜇完我,它就死了。% n6 b2 x) w2 m# u

' y* q& F# f( C: ^8 ]0 M& L ( B- }7 S% }! z) a9 Q
8 l% z/ D( S( c- [& m6 R1 R

3 z4 a4 y7 @3 I7 X 它的伙伴们在外劳碌一天,回家一看蜜不在了,肯定会骂娘,“我操!我们的蜜呢?”我并不恨它,我们抄它的家,割它的蜜,它搏上性命蜇我一口,应该的;就像有人偷我的照片,盗我的文章的时候,我也想问候他们父母姐妹一样。都是劳动成果,岂能任人偷窃?
: s& A& L6 ]. x6 \ 
! n+ G, D& J) f2 R9 g) h& C& H 
7 B; X0 t7 y: c! b 8 s! O% }3 r% q4 A( I# ^
我扛着蜂蜜回到古城,蜜蜂还得继续劳作;辛苦了,亲爱的蜜蜂。
( k$ X T+ `6 k8 f6 v" q* D 1 F" t" m0 b3 }# e5 |. i
关于作者老黑:6 ~& k9 |8 q. s2 S1 {2 H, r) h3 z
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今日头条、搜狐、腾讯、一点资讯等自媒体达人。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会员,独立摄影师,#大理·老黑影像机构# 创始人、负责人。喜欢饮酒、作乐,游走、拍照,读书、写字、吃茶、吼歌。自由撰稿和照相之人,现居大理。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laoheikezhan 公众号:老黑影像志(laohei-kezhan)5 @% K4 C2 X2 I
【老黑影像志】
8 ]+ v& m2 F. ^/ W. A4 u" X9 W0 H 一个人的传媒机构 | 关于美好生活
# {0 p! h, N% H' O& ?9 x; b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