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改穷业” “换穷貌”
9 d m0 v, D. g. `9 q5 b! @. c近年来,南涧县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完善设施相结合、政府和企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分户施策相结合,集中资源和资金,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努力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J( R7 g6 K }3 q% {) `
整合搬迁资金“挪穷窝”。“政府不关心,一辈子也莫想住进小洋楼,现在婚姻大事也敢考虑了。”南涧镇马鞍山村鲁家华兴奋地说,“以前是人穷家破,媳妇都不好找。”3 n! z: F+ C. g8 }, [" X8 k
该县整合资金精准扶贫,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有限的资金打水漂,杜绝“撒胡椒面”的形式使用资金。2015年,筹集扶贫担保基金1955万元,担保贷款12600万元,大力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创新搬迁模式让贫困群众“挪穷窝”。% {% u5 U8 Q# ~% T- }
坚持县、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实行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包行政村,干部包贫困户,帮扶住房改善、产业发展、家庭增收、环境改善、技能提升的“五包五帮扶”措施,做到不脱贫不离岗。0 Q/ f8 A/ d0 G* |
抓好特色产业“改穷业”。“南涧县在新常态下把扶贫开发融入到企业发展工作中,增加当地农民的资源性收入、劳务性收入、发展产业收入、综合服务业收入,走出一条高寒贫困山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新路子。”县委书记吉向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3 j: r& R' ?; \, ~7 R1 C# t; y
该县是一个集“山多、地少、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为此,在大力实施搬迁安置规划的同时,立足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着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以发展特色产业“改穷业”。
$ Z/ {( i) d6 G2 f2 R' g“十二五”期间,该县累计投入财政涉农资金11.62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7%;旅游总收入增加到7.16亿元,年均增长32.55%。其中,2015年,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3927.45万元,投入种植养殖业、森林火灾等政策性保险资金409.27万元。
. O5 E7 o5 m4 {' ]# A# k( l实施新农村建设“换穷貌”。“没有上级的支持,我们村再过十年都过不上小康生活。”无量山镇发达地村民付斌告诉记者。该县新农村建设中努力实现“做一村是一村”、“做一村成一村”。无量山镇发达地村、公郎镇大乌木龙村等村庄就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换穷貌”的典型。5 ?. v# L* G9 L+ D3 s/ a
“我们一家人在大波罗老村子里居住了60多年,明知道滑坡不能长住,但没能力搬迁。”拥翠乡大波罗村移民点杨本华说,“现搬出来还盖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多亏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目前,27户村民全部入住新居,实现了安居梦,告别了提心吊胆过生活的日子。“十二五”期间,该县在搬迁安置贫困群众的同时,着力改善贫困村的水、电、路、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完成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
2 g7 \8 r8 M& B- A目前,正在实施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启动“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43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5783人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7 N9 v+ ^& M! s0 }大理日报(通讯员 左先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