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8 s6 ? B9 p( J7 f1 x; h$ e- V
5 f2 C$ C' Y _( Q& w* i4 k3 m V1 ~9 {郑炳红用写字的方式和记者交流。 0 Q v8 _, c& ^1 G# h4 l0 f0 r, A
“老郑家的儿子很能干,不仅会画画,泥水活也做得好,种田也很厉害。”
' Y! J- b4 @4 m- p! l9 C“他呀,真是个热心的伙子,村里哪家有事需要帮忙的,总会看到他忙前忙后的。” / _: E; {8 \. B& ]
“前些年还帮村子里画了壁画,画的那个白鹤就像要飞出来一样,真漂亮。”
6 |- q: u8 Q( f3 V在郑家庄,一提到老郑家的儿子郑炳红,乡亲们就一言一语夸赞不已,他可是村里的“大美术家”。今年30岁的汉族村民郑炳红,是村里唯一会画壁画的人。 8 I. F& ~# X, s4 ~
我们去郑家庄时正值农忙,白天村民们都忙着下田耕种,见到郑炳红本人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他和父亲开着拖拉机回来,进门下了车,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稍显羞涩的郑炳红静静地站在远处望着我们,直到父亲招手让他过来,他才慢慢地走了过来。
# D+ _6 f) W( e) E0 r& A郑炳红身穿格子衬衣、黑色裤子、黑色布鞋,衣着简单朴素。头发和裤子上还粘了些田里的泥,在田里劳作一天的他虽然疲劳,但一双大眼睛还是紧紧地盯着父亲正在说话的嘴,努力探寻着交流的内容。
+ R- B* L& W. `2 ]# T8 e% Q& g0 |“炳红小时候还能给我们一家人唱歌呢,1岁半的时候生病打错了针水,耳朵慢慢听不到了,到后面连话也不会说了。”说起郑炳红悲惨的往事,父亲的声音渐渐哽咽起来。 后来,在乡亲们的建议和帮助下,1993年,8岁的郑炳红被父亲送到了下关的聋哑学校上学,11年后又到昆明聋哑学校学习绘画美术工艺。到2008年毕业时,他已经练就一副绘画的好手艺,可以独立完成壁画设计、绘画工作。
7 \3 d2 x4 g q! P' x听说郑炳红可以用写字的方式沟通交流,记者连忙拿出纸笔,开始了一次特殊的采访。郑炳红接过纸笔,认真地读着记者的问题,时而皱起眉头,时而又会心微笑,然后抬起微微颤抖的手捏着笔仔细地在纸上书写着:“我喜欢画画,喜欢水彩、素描、中国画”,“村里我画过迎客松”,“喜欢运动,2009年大理州残疾人运动会上我跑步得了奖”…… " s$ n7 Z4 r3 O2 U$ z/ i
看起来他写得很吃力,这些句子还有些语法错误,但是他依然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着,再请父亲拿着他所写的答案向记者重新解读了一遍,“他是用手语思维写出来的,有点和我们写得不一样,但我们平时看得比较多,知道他的意思,有些词语的位置在后,有些词语又要把它放在前面。”
0 {- Z7 T/ T k& N郑炳红的家中有一面墙壁,上面是他在2008年所画的迎客松。只见陡峭山崖上生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树下两只羽翼绚丽的孔雀正在嬉戏,远方是云雾环绕的山川,一轮升起的太阳,散出金色的光芒,就像郑炳红对生活的热情一般闪耀。 , s |1 U/ Z0 p
“感觉快乐!”郑炳红在纸上写着。如今的郑炳红靠着精湛的绘画手艺,经常和父亲到处去帮人家盖房子、画壁画,成为家里经济收入的“主力”。农忙时节,他还到田里帮帮忙,耕地、割稻、种蒜……样样不比别人差。村里有红白事,他都会到场帮忙,有时间他还喜欢相邀村里的年轻人到篮球场来一场大汗淋漓的比赛。2011年,在姐姐的介绍下,他结了婚,妻子温柔贤惠,将整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两年后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以后可能会教女儿画画,也会教她打篮球”郑炳红微笑着写下这一句。
( p& _+ W2 F6 l8 |, {+ ]6 W8 @大理日报(记者 杨若兰 见习记者 张婧怡 杨钰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