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的3亩秧苗,向永斧今年只浇灌了一次,目前,秧苗已开始枯萎,他决定放弃,并将希望寄托在10亩包谷地上。10日,他刚第三次播种,“前后光种子就花了1200多元钱。”
# P$ i, w$ u" d2 [8 c7 u 再退一步,就算包谷也没收入了,他也已想好后路——养牛。目前他养了4头,还准备贷款再买几头,“总比耗在地里强吧!”向永斧的话语间流露着无奈。
e! Q5 ]9 f J8 M3 Z 庄稼的用水只能靠天,而人和牲口的用水问题虽然也困难,但总有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向永斧坚持养牛的主要原因之一。
, n% R5 {' N; M v" S 2010年,自来水管道通到黄坪镇的每户人家,山西村和上坪坝村也不例外。相比上坪坝村,山西村因为地势低,每年有水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今年,向永斧家的水龙头许久都没出水了。还好,2010年大旱时,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在村口建了一个15厘米口径的深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上坪坝村地势高,每年1月至6月,自来水很难流到这里。同年,省国土资源厅在村口也建了一个深200米左右的井。2 v t, b# \- D
深井离村里尚有段距离,今年5月份,村民班太康每天早晨6点多就骑着摩托车到深井里拉水,用两个能装25公斤水的油桶跑两趟,家里一天的水就将就够用了。后来,去水井拉水的人多了,村委会便组织拖拉机运水,班太康不用每天来回跑了。
1 P: X" G& o% h+ m6 T1 U# F 一拖拉机能拉2.5吨水,按每家每天100公斤水算,这些水够25家人同时用一天。关于费用,司机每运一车,村委会给他们150元。“这些钱是镇里发的抗旱基金。”何云华强调。; [8 Z8 O& [2 E1 N$ q, K& t
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黄坪镇有37500人,干旱已造成9000多人、17000多头牲畜饮水困难,全镇玉米旱死面积6万多亩,水稻旱死300多亩,经济作物受灾3000多亩。
- @* d) Z8 H' X. t( X% ^ 更让村民无法接受的是,因为干旱,往年横穿镇里的落漏河、财丰河等6条主要河流已断流,“这在之前从未遇到过的。”何云华说。
- n" {5 j U) d& m4 [! T' s 稍感安慰的是,干旱后,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截至7月6日,黄坪镇已收到捐款4万多元、矿泉水4000多件,像上坪坝村较为干旱的地方,“每家发了2件矿泉水。”何云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