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很多人在读《看见》,我也在看。评价是一片叫好,我认识的人当中,有自讨腰包买了好几本送朋友的,有看书从头哭到尾的。</p>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说看完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作者柴静本人,而是她所描写的身边的那些人。 有人喜欢陈虻,大约也希望生活中有这样的长者指点一二。跟柴静合作的几位男女摄影和导演更是各有粉丝。
# {" e- y7 C$ K( |/ k7 C这么火红的第一女主角不被喜欢,反而是配角们纷纷抢镜,让我想到的简直就是《士兵突击》中的那个许三多。2 E3 F% E! o% _+ Y9 N, g. \
还有人看到的是大事件,是并不那么遥远,跟我们切身相关的大事件——SARS事件,汶川地震,山西煤矿塌陷|、华南虎造假,大事件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把主角照的熠熠生辉,这也就是对此书不那么喜欢的人所说的—— 柴静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不是记者。
: [7 P+ r( N$ q: H) f: W( c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跟许三多不一样,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成长。这跟CCAV的宏大背景无关,跟著名记者的光环无关,跟那些传播率极高的新闻节目无关,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从年轻气盛,到平淡如水。1 H$ E- }; B' d# J
她说二十出头的时候,采访黄永玉, 问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黄回答“寻常”。 二十多岁的柴静不明白,心想,这也叫哲学吗?。老人家说, “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 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6 k# V$ f/ L! O1 u5 _
二十几岁,她听不懂。
# w. v0 c5 X8 D8 F' `; S在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她在SARS的报道中找到了勇往直前的胆气,也找到了记者引以为豪的“正义感”和“道德感”。 t( k0 p* D$ {) J( V+ v
但是, 太用力了。- w4 B! a8 S q8 s8 P. _
太用力并不是坏事,年轻的时候,自然是应该“跨马提刀入东京”,应该“一日看遍长安花”, 年轻的时候,快意恩仇是对的,热血沸腾是对的。* D& {( ]7 g J4 s+ @7 N, o
我想起自己十四五的时候,还拿刀割过手腕,呃---太痛,结果放弃了。但总觉得死是件诗意浪漫的事,活得窝窝囊囊才糟糕呢。看到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简直引为知己。# j; v {7 F0 k4 F9 ~( I U
当然, 也并没有成名。
# C. f* S& R1 L4 G还有虚荣心,心里眼里老看着那个谁。 比我漂亮了也不行,比我成绩好了也不行。高中的时候强烈妒忌一个女生,人家长得也不行,成绩也普通,就语文特别强,没事作诗填个词什么的,让我气得牙痒痒,晚上打个手电也看全唐诗什么的,但是没那份文雅,一看就瞌睡,只好换成武侠小说。后来进大学了,还跟装没事地跟老同学打听她的近况。
0 F! C( G1 a% N好像都是这么过来的。
* _6 ?6 i7 `. h9 \0 A5 ?; _用力,咬着牙地用力,拼着命地用力。看见菜场里穿着睡衣,蓬乱着头发,还有眼屎的大妈就害怕,生怕以后变成她们那样。9 [$ v! j/ e% {: v/ u/ i
太用力了,为赋新词强说愁。
8 A# |" B0 K1 |" Q所以我才喜欢这本书,喜欢中间往后的部分,喜欢那种慢慢松下来的活法。 SARS是2002年,柴静26岁。 汶川地震是2008年,柴静32岁。
7 p3 Z+ C7 i9 S) }6 b汶川的报道是平静的,他们跟随普通的叶哥叶嫂回家,从废墟里挖出锅来,挖出土豆和白菜,做饭。镜头里几分钟都没人说话。 她说“我不想提问,也不想劝谁不难过”。 也许,如果是26岁的柴静,她会配上解说词“汶川人民仍然坚强地生活着”。! k% I! R+ Q$ o' c i
那不行,32岁的她已经知道,那个,太用力了。
( ]7 ?0 J, v! P. C因为出版社选的名字是《30岁前的每一天》,有朋友笑说你赶快写《40岁前的每一天》吧。+ ~8 p! Z& v0 M$ }: O+ Q: ?; \
如果是40岁前的每一天,我猜想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那么用力地生活,但是认真地生活,每一天,每一天。做饭,吃饭,睡觉,起床。 天凉了加床被子,天热了买个新扇子,不需过分强求,但也不一味退让。 用点气力生活,但如果太累了就歇着。
! U+ m7 c0 {* ]2 `' u, W1 M( U市井人生,就过成那个样子。
$ F5 {, Y; Z4 j# z7 w! x1 Z+ p4 m<p>这也不完全算是书评,不过是一点感受罢了。还是强烈推荐此书的。(《看见》书评/水湄物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