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驿站到“空中堡垒” 云南驿的抗战传奇

0
回复
66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4 2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S/ ~4 w! ~1 Q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飞虎队的P-40战机停在云南驿机场。(资料照片)

4 H1 Y7 l; }! j" I
- U& @7 [7 n5 l5 M5 e

+ b( r9 F) H+ ?
6月29日,王国厚(左)和哥哥王国忠(右)一起回忆当年情景。
5 u) Q8 a; L3 l- Q9 C, T$ r: Z

. v6 C+ \) t4 X6 d9 b9 u# J
, s+ P0 |5 o3 q" W5 S
这是6月29日拍摄的抗战时期云南驿机场战机机库遗址(长满树的土堆)
4 D% D! D* I/ M8 f8 F3 g2 B
开阔平坦的原野上,万物生长,一派田园风光……脚下这片土地,让人很难想象,70年前曾是滇缅战场最重要的前线机场:“飞虎队”战机云集,轰炸机、运输机频繁起降,高峰时驻扎飞机上百架。日前,新华社记者重走滇缅公路,探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云南驿机场旧址,揭开这个千年驿站尘封的抗战传奇。
: v2 ?$ A+ j3 o: [- X血肉筑成的“空中堡垒”% w0 g0 y- d4 v3 e+ e4 K$ c6 u
云南驿历史上是通往滇西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驿站,驮着茶叶、丝绸、桐油等货物的马帮从早到晚,绵延不绝。1942年日军侵占怒江以西后,云南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茶马古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在此交会,成为盟军中缅印战区重要的前线机场。: A. D0 a" H$ ]2 H1 n, j9 k, j8 {# \
在云南驿古镇外空地上,堆放着10多个大小不一的石碾子,这是当年修筑机场的遗物。“云南驿机场是老百姓用血肉筑成的!”祥云县二战史学者郭希柱说,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老百姓只有用石碾子当“压路机”来压实跑道,前拉后推,大的石碾子重5吨以上,需要100多人才能拉动。当年周边的汉、彝、白、苗等各族群众,都被征召来修机场,硬是凭借人力和手工,将简易机场扩建为占地上千亩的军用机场。' a, ^5 d. X& A* T) j4 h
“修机场真苦,早上就到工地上敲石头、抬土,天黑了才能回家,中午就吃点自带的烤洋芋。”年逾九旬的王国忠、王国厚两兄弟回忆说,机场周边村寨每家都被派工,男女老少、全家上阵是普遍现象。当时他俩因未成年只能算半个工,用小铁锤敲出各种尺寸的石头。机场每铺一层石头,都要浇灌黄泥用以注满石头之间的缝隙,然后用石碾子反复压实。0 p; C6 Q, t+ @+ P# L  [# v
修机场不仅艰苦,还面临日军飞机不断轰炸阻挠。1943年4月26日,日机突袭云南驿,当场炸死正在修筑机场的民工2000余人,鲜血染红了整个跑道。这次牺牲成了当地人的“集体记忆”,记者采访的八九十岁老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及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那天水口村有40多个人在拉石碾子,一下炸了,到处都是断手断脚……”当年17岁的张德英老人回忆说,死难的民工都被安葬在附近的山沟蚂蟥箐。
0 W# d! i) z" L& T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的“摇篮”
  C  A* s% m$ z: i1 u, N仅有一条石板路长街的云南驿,却是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的“摇篮”。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航校内迁至云南,在云南驿成立初级班,先后培训3期学员约300人,培养了许多优秀飞行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血洒长空。目前,全球健在的云南驿培养出来的这3批飞行员不到10人。
7 t/ i2 l3 p, q; i4 F/ d“我们的学员,都是18~23岁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是航校历届学员学历最高的,有来自清华、北大、重大、浙大和齐鲁大学以及上海的大学生,最低文化程度都是高中生。”一名学员在回忆录中写道,航校学员都住在云南驿的马店中,把马店的马厩改为学员住的地方,课堂也是租用村里的房子和寺庙等场所。
( R$ w# }: _! d; o9 c郭希柱调查发现,钱家大院就是当年航校学员在云南驿的教室,目前基本保留了当年的风貌。走进钱家大院,这个普通的四合院民居并没有特别之处,甚至显得有些简陋。“如此简陋的环境却能人才辈出,说明当时同仇敌忾、还我河山是全民族的坚定信念。”郭希柱说。
5 ?+ m8 B- k7 y% ]* R* _“飞虎队”最佳战斗基地
, n" O1 W9 y* `" y: ~1942月5月5日,日军前锋逼近滇缅路上天险——怒江惠通桥,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守军炸毁桥梁。日军又准备搭浮桥强渡怒江,危急时刻,机头画着鲨鱼大嘴的飞机呼啸而来——云南驿机场起飞的“飞虎队”战斗机及时赶到,痛击日军,守住了怒江防线。  r/ F' U7 S! \. C; v0 q
因为地理位置,云南驿机场成为“飞虎队”最佳战斗基地,“攻”可打击滇西、缅甸一带的日军,“守”可以保卫滇缅公路交通线。美军在云南驿机场常驻有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中队,高峰时期各类人员超过3000人。9 J7 b  l5 q' `/ Q* J! t9 G
88岁的卢中友当年是美军招待所的服务员,耳濡目染,现在还能用英语说出“P40战斗机”“B24轰炸机”“C47运输机”的型号。不只是农家少年卢中友学了点英语,战争还把现代文明带进这个古镇,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新潮,在70多年前形成一幅时空交错的画面。传统的马帮行走在古镇石板路上,镇外滇缅公路上的卡车隆隆驶过,飞机轰鸣着低空掠过民居,开战斗机的飞行员与赶马车的农民互相点烟,西餐厅与卖饵 的小店比邻而居,英语和云南话相互“混搭”……作为一个古老的驿站,云南驿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0 C( ^) w( V& Y) R  f- _- y: c5 |* U3 s
如今,云南驿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马帮文化博物馆、二战纪念馆也建立起来,历史细节已日渐被发掘和展示在世人面前,常有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访。“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卢中友老人说。
: _% ]: o1 Y% G/ E1 s- B1 ?文图据新华社 春城晚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投稿

x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