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2 r2 C4 Y9 V7 A
鱼鹰捕鱼 通讯员 彭海洋 摄
3 a) } G0 S. d3 R$ K上周五,本报有关大理市将取缔洱海上的鱼鹰表演后,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赞成,但反对的声音还是占到了多数。其中,不乏“一刀切式取缔鱼鹰表演项目,是惰政!”这样言辞激烈的表述,这种观点认为,作为传承了千年的洱海鱼鹰,不能简单粗暴地取缔,“办法总比困难多。”. c7 u7 T7 a* D0 G$ g* D4 \ q
鱼鹰是洱海生态文化链的一部分
! l1 N" M7 S1 b( c; R0 v" m反方
; O8 h: [7 X4 b0 h+ u6 ^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专家张锡禄认为,数千年来,鱼鹰与洱海渔民同吃同住,是洱海文化的象征。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喜洲沙村全靠鱼鹰捕鱼,鱼鹰的数量有现在的几百倍,从来没有污染过洱海。洱海鱼鹰的驯化表演,让欧美国家的人看到了大理文化的不同之处。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包括保护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鱼鹰是洱海生态文化链中的一部分,属于保护洱海水生动物的范畴。日本的鱼鹰下水捕鱼,要用绳子拴着才会回来。洱海的鱼鹰,只要拍拍船板就会回来,是世界一绝。洱海鱼鹰是深水广阔空间里的生灵,把它局限在一个小池塘里,必然走向死路。* a: E5 p# \1 ~+ |! r& X
在旅游部门工作的徐华认为,洱海鱼鹰也是洱海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是洱海流域文化比较有意义的一个项目。如果在水库上演,游客肯定不会去看的。4 {% a# y% j% b8 j( |* _& L
此外也有学者和市民表示,不能丢掉老祖宗传下来的鱼鹰表演,但是要控制布点的规模,合理开发运营,以减少对洱海环境的影响。而网友“海天一”则认为,大理市一刀切式地取缔鱼鹰表演项目,是相关部门惰政的表现,只是为了自己好管理,就简单粗暴地取缔。事实上,相关部门担心的问题——游客安全和对洱海的影响,完全有很多解决的办法。
' U2 N4 g( B) P0 o河南游客茹存峰觉得,文化是风景的灵魂,白族文化也是大理旅游的灵魂,而鱼鹰又是白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如果取消了鱼鹰表演,洱海旅游乃至大理旅游都会失色不少。他也非常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把洱海鱼鹰保留下来,让来到大理的游客能够通过鱼鹰表演,了解大理白族文化。
1 M) Y1 v1 {8 W' v+ Y$ Q$ V洱海生态脆弱 鱼鹰表演会造成破坏5 t) ], o9 A3 h
正方, ]3 K1 o+ ~+ v3 A& Z! q
相对于反对取缔鱼鹰表演项目的声音,赞成取缔的人数,就要少一些。6 \- B' R' e9 p; R& R4 ]
环保专业人士刘滨觉得,目前洱海面临的污染负荷比较严竣,从洱海生态系统脆弱性和减少对洱海造成污染的层面考虑,并不赞成在洱海上开展鱼鹰项目。同是环保人士的李宁波认为,洱海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不允许各种经营活动。洱海128公里湖滨带,只完成58公里生态修复,现在要很好地保护它,让它发挥维护生物多样性,但鱼鹰表演过程中,使湖滨带基理、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对水生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破坏。
; y `! U2 V% X% L洱海管理局的董云生对取缔鱼鹰表演也持赞同态度。他认为,近年来洱海水体出现了以蓝藻居多的趋势,沉水植物萎缩严重,群落结构简单化,土著鱼类濒危或消失,正处在由中营养水平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过程。洱海水体近年来总体处于III类,并有局部恶化趋势。鱼鹰驯化表演势必占用滩地,加重洱海水环境压力,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难以逆转。
6 S" J' @/ \( R9 t" m; I1 k首席记者 秦蒙琳 春城晚报
1 g% X; w7 q3 m相关报道* _7 M' M% D- G7 T8 O
洱海鱼鹰迁出之惑 洱海鱼鹰出路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