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重重
) m( `$ c& B0 @& \宅院虽多,但在张绅心中各有其鲜明特色:“严家看院落,董家看照壁,杨家看门楼。”每一处,都是对白族民居最具特色之处的范本诠释。# e8 U" o6 s* z
所谓严家院,就是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的宅院。这处位于四方街西南角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体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由4个院落组成,1936年又在后院加盖了一幢独立三层西式楼房,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 ~+ J: Y) F% T9 f, e1 c
如今这里成了“严家大院博物馆”,里面的摆设,尽量还原了当年主人家的大户盛况。
. k. L. i1 h& H, L5 s _" t一进院,是严家马帮卸货的地方,一幢3层楼房在今天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几乎清一色两层设计的白族民居中,是从来没有过的。“那或许是显示自家不同一般的经济实力,也或许是站得更高方便看马帮的装卸货情况。”张绅说。
( `5 j2 N4 b( V' T二进院,是个“三坊一照壁”院落。喜洲的白族民居平面组合基本形式是三合院和四合院。一般不论正房、对厅或厢房都是三间两层。底层带有较深的厦廊,房间层高“七上八下”,喜洲人把这种三开间的房屋称为“坊”,并常以“坊”作为建筑组合单元。三合院,由三“坊”及一照壁组成,又称“三坊一照壁”。照壁位置一般对正房,有时为地势所限,照壁正对厢房,相邻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三坊一照壁,利于东向房屋争取更多的阳光,又让人在廊子上生活作息,有明朗阔绰的感觉。
9 z1 u1 c# y: l而喜洲白族四合院与其他地方的四合院的一大不同点,就是朝向。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其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朝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山谷坝子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须坐西向东。因为这一带是西高东低的缓坡地带,西靠苍山,东临洱海。加之这一带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方,院落朝东,可避免强大的西南风吹袭。
, t, p" ]0 T' S9 X5 z地面铺砌了大理石,组成各种图案。大理是盛产石料的地方,白族民居大量利用石料于建筑的各部分。房屋山檐及后檐檐口均用石板挑出,构造坚固,能防止大风吹坏墙口。
: f7 U5 o2 p- ]! s至于为什么白族民居都以“青瓦白墙淡墨画”为主,张绅解释,白族民居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最初刷墙只是为了起保护作用,所谓“墙不露体、木不呈材”,久而久之,这也成了白族民居的特色。
# f0 Y* w5 F# W9 l三进院,院落中央为一大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坊形成合围,四坊檐廊相通,院落四角的两坊转折漏角处形成4个小天井,名为“四合五天井”。而“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两个院落串联在一起的,就成了重院“六合同春”。: J, c* A9 O" u& h! i H% T
实际上,4个院落都是相连成一个整体的,楼上楼下均有回廊,可通往所有房间。我们从一进院上楼,从二楼可以一直绕到四进院,成为一个环线,这就是“走马转角楼”了,让人感觉很神奇。) z& \! A) z: {, N& _3 s
在二楼看过千金的闺房,也进过商贾们聚头的议事厅、顶上作满诗画的书斋、端正严肃的宗堂。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从三进院开始出现的“美女窗”,光名字就已经让人遐想:在豪门大院里,不经意地一抬头,一位小姐正倚在窗边,不知在出神地看着哪家少年。这种木雕的窗户几乎将二楼封闭了起来,而在转角处,不同于一般的长形美女窗,改用了圆形的空窗,或许是想让小姐们看得更真切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