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l) j( c& r9 _; Z; U
食
" M+ T5 p1 G4 Y* a ~易门稻田小鱼忒好吃8 O5 Z& J' B7 j( ~: H0 T+ E4 c
它们可是吃着谷花长大的哟
, X; i3 r" `0 Q0 `; T& ]& @6 V@鸭苗苗
: J" l4 {6 e# L肉可拉丝,细腻滑嫩,进可清汤水煮,退可油煎红烧,略带着一些谷穗的清甜,这便是秋收时节,上天给予易门十街乡最大的厚爱——谷花鱼。累了栖水洼,饿了吃谷花,不出两月,鱼儿便养得浑身金亮,肉质肥美,这种稻田与鱼和谐共生的养殖方式,也为易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 W% n" `2 m& e, o+ J! w. _
春晚小Q
1 S" |- w6 r _6 t据了解,谷花鱼又叫鲫鱼或鲤鱼,长期以来在滇中被广泛养殖。每年秧苗一插或刚见绿,小鱼苗就被放进稻田,以田里的虫子和微生物为食。稻谷扬花之时,因谷花鱼极喜吞食水稻落英,故而得名。
5 W; s4 F# W; G, Y! R; A7 C# i十街乡张所村的严中伟告诉记者,这两年通过乡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用稻田内新修水渠、水洼的方式,聚水养鱼,不仅鱼儿吃到的谷花丰富,鱼儿个头也长得快。“30公斤的鱼苗,经过两个月生长,到开渔时,一般可以长到70公斤左右。”严中伟说。/ a5 Q3 M4 ?! P0 ^7 Q
每年7月底,是当地开渔节,这一过程持续到8月底左右结束,鲜美的谷花鱼引来了来自昆明等地的大批食客。站在田边订鱼是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一丘丘稻田里的鱼从这里走向大众的餐桌。仅今年,按照每公斤50元的均价,张所村村民通过新技术养鱼就增收30余万元。
* D3 l5 Z+ H" J# v1 f! K# W V首席记者 李继升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