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 x: h Y! F! p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的魁阁带戏台。 记者 胡洪江摄
; X1 H( t/ C% E) c, y
: a6 Y. \! J+ x! ]+ H' i' ] b9 a在欧阳大院里,赵德和老人正看着小孙子吃饭。 记者 胡洪江摄 4 k% W" b* J$ u
; J7 K3 v. p0 d
制图:宋 嵩 1 N6 {" y9 i0 |* z& i. ~& h
寺登街,在大理和丽江之间,在悠远深邃的茶马古道上,在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里。6 H6 l/ B; Q; \8 b8 Z) I+ E1 {
“这里就像20年前的大理、丽江,特别古朴宁静、原汁原味。”写生的画家说话时头也不抬地在画板上勾描。跃然纸上的是涓涓溪水绕着斑驳的红砂石板老街流淌,雕梁画栋的民居旁,早起的村民不紧不慢地走过。恍惚间,还能听见山间马帮的铃响。9 E7 D$ W; p1 T
隐匿在云南西北部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这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因交通便利,寺登街在元末明初即稳定成为中心集市区,亦是茶马古道上喧嚣一时的重要驿站和盐茶交易集散中心。络绎不绝的马帮途经这里休整补给,然后北上丽江、西藏;南下经大理、楚雄进入中原腹地;或向西踏上“博南古道”、“永昌道”,前往东南亚、南亚诸国。
+ L( Y8 [6 y( C2 u 寺登街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剑雄说,上世纪50年代以后,新建的公路不再从寺登街经过,古老村落慢慢沉寂下来,渐渐被人遗忘。“到90年代末,许多老建筑都快塌了,村民多以种田为生,生活贫穷,无力修补,有的陆续搬出古村。”2 @" P; F; J' h4 T; V9 M
或许是这份遗忘,才使古老的寺登街得以在汹涌的商业化进程中留存,成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至今的传统建筑竟有8.5万平方米。
3 W9 R% n3 {) W9 ~/ w2 |( b 寺登街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的兴教寺,是现今国内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檐下尚存20余幅壁画。风雨洗涤的石板街两侧,古老的马店驿站一家挨一家,上马石、马鞍、马镫、马鞭、马灯,还有那被灶火熏得黑油油的墙壁,似乎都跟当年一个模样。3 B) P$ f2 J+ a( u
穿过一条白墙彩绘、花草簇拥的巷弄,推开高高的大木门,59岁的赵德和老人正给小孙子喂饭,他们居住的欧阳大院已有101年历史,至今沿袭着“三坊一照壁”的传统白族民居式样,窗棂、门板上栩栩如生的雕花历经百年未曾变更。“祖辈欧阳景和是当时寺登街最富有的马锅头(马帮首领),很能干,带着马帮去过德钦、拉萨呢。”赵德和很自豪。
9 Q4 ? F/ w/ d) N9 z- [5 | 离欧阳大院不远,有一处叫“三家巷”的客栈,老板欧阳海育跟住店的客人“约法三章”:晚上10点钟前必须回来,如果超时,他就会跑出去找人;木板隔音效果差,客人在房间里不能大声说话。
6 t* n# y1 t5 z% u “你不像生意人。”我们有些奇怪,“这么苛刻的要求,就不怕客人不来住?”
& L* `0 T& ]0 l0 V) w- ~6 \ “过日子还是安静点好。寺登街的特点就是宁静。”欧阳海育说,今天寺登街的质朴还跟他儿时的记忆相仿佛。
5 b$ K5 ^2 M4 x# S- n- K4 D 其实,寺登街也在改变。2001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将寺登街列入“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一项历时8年的“沙溪复兴工程”很快启动。当地政府出资进行村内基础设施改造,再借助国际项目资金进行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 |5 ^0 \$ g1 H! j “寺登街的修缮和保护,特别强调修旧如旧——不光是修出来像旧的,而是最充分地使用原有材料。”王剑雄说。这就好比一根柱子朽烂了,不是整根换新的,而是只换朽的那一段,其他部位仍保留原有的柱子。即使早被踩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红砂石板,整修时也都被标上记号,哪里起来的就放回哪里。( A) S( ?# p( x* O+ {* [) J: u
带着这份小心翼翼的珍惜与呵护,古老的寺登街正在迎来新生。. X6 n6 p3 Z Y, ~8 c
小贴士
( P0 o; x- t. r7 Q) k( Y2 O( T 怎么去:从大理沿国道214线至剑川县甸南镇,再转往寺登街,全程约140公里;或由丽江经雄古,至剑川县城,再到寺登街,全程约100公里9 j+ h4 C; W8 U& |9 _' e1 a: @
玩什么:逛古村古街,住马店客栈,听原生态的白族腔,踏古桥古道,登石宝山看始凿于南诏时期的石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