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 n' G$ G9 R: Y漾濞最古老的民族是彝族,其先民早在两汉时期就在境内游牧和农耕,史称“嶲、昆明”。唐代称“乌蛮”、“乌蛮别种”,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元代以后称“罗罗”,建国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彝族。元代,随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回族官兵始在境内定居。同一时期洱海地区的白族进入县境。民国时期先后又有苗、傣、傈僳、纳西等民族进入漾境居住,至此境内共有彝、回、汉、苗、傣、傈僳、纳西8个民族。建国后,因为工作、经商、姻缘等关系。先后又有藏、壮、满、哈尼、瑶、布依、景颇等少数民族进入漾境,但未形成聚居民族。全县有17个民族。总人口10177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21%。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有8个民族:彝族占人口总数的45.89%,其他民族在50人以上的有藏、壮、满、哈尼、瑶、布依、景颇、水和土家9个民族。境内的各个民族无论进入早迟,也不论人口有多少,都为漾濞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1 H' f% c9 T9 p" m
彝族自治县建国前,漾濞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建国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等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为各民族和平团结、平等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1949年公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1年2月,党中央、政务院派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漾濞对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平等、团结教育访问,进一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隔阂,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根本大法的贯彻和实施,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彻底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a9 Q5 T7 Y7 O5 f X, D
漾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人民的意愿,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从此,漾濞县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进一步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各族人民充分行使民主当家的权利,依法实行自治。
, F. [/ D$ U& O U- P* h彝族文化
! L, N. p, s& @6 T# F" b族源和分布。彝族是漾濞境内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按其自称,有腊罗、聂苏、诺苏泼三个支系。
8 U0 \2 C6 T- `6 i/ _, j0 t腊罗支系主要聚居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泼”,也称“土族”或“土家”。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唐代,在哀牢山脉和大理洱源地区出现了六个奴隶主集团,史称“六诏”。在六诏之中,蒙舍诏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势力最强,蒙嶲诏地盘最大,势力仅次于蒙舍诏。六诏的族属除越析诏为么些蛮(今纳西族的先民)外,其余五诏均为乌蛮。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蒙舍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以乌蛮为主体的联合白蛮为主体(今白族的先民)为统治阶级的南诏国家政权,次年皮罗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历史上,今县境南部彝区大部和中部彝区大部久属巍山,所以形成这部分地区居住的彝族腊罗支系为“乌蛮部落”后裔的格局。今南部瓦厂、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口碑资料相传,这些地区的左、常、杨、习、马等姓彝族,原来居住在漾濞江西岸的蒙化,南诏政权被南诏清平官郑买嗣颠覆后,才迁至江西。他们开发了漾濞江西岸的漾濞广大地区的彝族,主要有熊、罗、蒙、杨、茶等姓,也是土著民族,同属腊罗支系。这些地区开发较早,又靠近下关,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特别是向阳地区的熊姓彝族,历史上一直重视教育,出了不少文化人才。其中的一支迁徙至双涧抱河岭塘塔左,现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村落。
1 e6 B0 f. f0 A3 i; U/ Z8 g4 ^& F聂苏支系主要聚居在县内的西北部地区,自称“佬武族”、“罗武族”或“聂苏”。该支彝族“南诏乌蛮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部”古老民族,他们最早居住楚雄的武定地区,于明代迁入漾濞境内定居。主要聚居在富恒乡的罗里密村(罗里密、洒高密、董家村)、白荞村(支打拉、平地、庄房、铁匠房)和双涧乡的抱河岭村(立本、何家、上村、下村、杆)、荨麻箐村(恩龙、荨麻箐)、阿家村等地区。墓志记载双涧乡(今漾江镇)抱河岭村的何姓彝族是明代嘉靖年间从邻境洱源县下江嘴一代迁入的,以后形成了何家村。施姓彝族是明代进入的,他们先在箭里柏邑场定居,然后其中一支于万历年间迁到上村,以后发展成上下两村。
: B$ O# q3 s$ B% s% L5 h诺苏支系居住在双涧乡(今漾江镇)抱河岭村的雀山社,人数很少,自称“诺苏泼”,也称“白彝”。又因他们居住地的原因,兄弟民族习惯上称他们为“后山彝族”、“雀山彝族”或“阿老友”。这支彝族原居住在四川凉山地区,清代迁徙到丽江居住。1969年和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先后迁入到漾濞双涧乡(今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于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共有30余户,100多人。
2 a* }2 Y9 Y# p$ ]) C生产和生活。生产:建国前,境内彝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二牛一夫”的耕作方法。彝族农户因缺少耕牛,只有靠刀耕火种,一年到头艰苦劳动,生计难以维持。除农、牧业外,彝族还从事林业生产,其中又以经营核桃、水果等经济林木为主。广大彝民多为佃户,处于受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彝民商业仅以小宗农副产品为主,集中也有限,彝民多到县城街场交易。西北部彝区的商业活动尤为困难,南部彝区的彝民全靠人背,将农副产品运到下关出售,又将日用百货运回县内的龙潭和永平龙街等街场出售,本小利微,来回奔波,苦不堪言。县内流传着一句民谣:“千打油,万打油,三十晚上没有油。”这是建国前“核桃之乡”彝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v x4 n$ Z0 h3 [
建国后,彝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彝民走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发展道路,1960年后农村组织形式演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同工同酬,评工记分,按劳分配”的管理制度。1982年彝区建立了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土地、大牲畜、生产工具(犁、耙、掼斗等)一次性承包到户,经济林木(核桃、柿子、犁、竹等)同时承包到户。1984年又推行了“两山责任制”,给彝民划定了责任山和自留山。农村体制改革,促进了彝区生产力的发展,大部分彝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生产自足有余,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新生活。1991年全县进行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续签了土地承包合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促进了彝区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