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牛街乡龙门舍坝子,地处一隅,水秀山青。坝子北面的观音山上,有一个眠龙洞。因“靖难之役”逃离南京、飘泊西南的明代建文皇帝朱允汶,曾在这里僧衣麻鞋、度过了十年凄楚的岁月。地方志《康熙鹤庆府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洞深五丈阔十丈,岩幛岑蔚,清气袭人,建文皇帝往来宿于此者十年,故名”。
: Y: @% J; w: {' q0 L% B眠龙洞内乳石嶙峋。神态各异。洞内有两个酷似女性乳房的乳石。相传建文帝君臣在此洞避难期间,石乳里常有清水、白米溢出。清代高僧印心曾在眠龙洞外的石牌坊上书写凿刻了这样的挽联:+ I6 Z: e7 o$ Y
洞天偶引困龙眠,销魂万里;石乳唯充真主渴,饮恨千限。- q) D1 t2 }! I. u3 }1 Y0 n
站在眠龙洞口。可以远眺坝子南面海西海“碧海鱼跃”的景观。建文帝每每借此消愁解闷。明代进士李重伦凭吊了眠龙洞建文帝遗址后,挥笔题留了一副挽联:碧海无波观鱼跃;青山有洞待龙眼。3 \( T: a; _. B# W1 W
能诗善文的建文帝在眠龙洞避难时,也曾含泪写下这样一首七律:) v7 s7 r6 S% j! B F& e1 `
飘泊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数,朝云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朱休。
: n1 z& T; l8 L; p: Q4 C% G鉴于龙门舍地处一隅。土地平旷,且当地白族村民心地善良,习俗古朴,于是“建文帝暨从帝出亡者。欲用其湖水平畴,从事耕种,作长久定居之计” (《鹤庆州志》)但终因怕引起官府疑心,没有付诸行动……
, u/ G$ j3 W c# l7 j, h光阴荏苒,人世沧桑。明英宗朱祈镇在位时,建文帝向地方官公开了自已的身份。建文帝离开眠龙洞时、龙门舍白族村民扶老携幼来送行。建文帝在两位从亡大臣的土坟前老泪纵横,大放悲声,隋动村民,无不下泪。
M. v# \; p1 e明末白族学者杨葛庐,有感于追随建文出亡的大臣“随故主而来。不随故主而去”的结局,撰写了这样一副悲哀婉转、耐人寻味的挽联:6 j' T: H/ l) A. l6 [
七百里燕子归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惟知天伦为重,四十年龙眠无用,君竟得人归故土,臣不幸魂落他乡。
: Z. h: M( B7 U7 D" ~3 K“山深谁问香人榻,洞古曾经帝子眠”。明清以来,有关建文帝在眠龙洞避难时的各种传说,在白族民间广为流传:“洞纪龙眠”在鹤庆八大名胜古迹中,名列前茅;眠龙洞内的建文石榻、建文石乳、建文石几、建文石床, 以及文人墨客撰写的诗联,更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来自远远近近的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