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谜:可知洱海有多深

0
回复
397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6 2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说:洱海是写不完的诗
) b- [4 k# a# M! p  L* H' x 画家说:洱海是画不尽的画
. N* _) @1 K3 v% ?2 o 科学家说:洱海是维系大理生命、生活、经济的命脉/ Y' @5 J: k& f2 W8 Z, @. l
历史学家说:洱海是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中外游客说:洱海是人类光辉四射的“高原明珠”- J- Y7 j2 `4 Q' ~1 U
上篇:风光洱海遇尴尬" ?/ A' C8 ]1 S
苍山不墨千载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u7 r) k& W( m/ g* Y: ]
云南大理,这座古城,因有了风光无限的苍山、洱海而闻名于世,被人称之为“文献名邦”。一睹“银苍玉洱”的自然风光,是世人的梦想。
8 d1 X6 g4 X3 g4 k" Z+ v 如今,“银苍”依旧,而以“形状似耳,波涛如海”得名的“玉洱”,却历经着让人难以接受的尴尬现实———+ N3 Y, O( D1 ]) _% I1 A
尴尬一:滇池的今天,将是洱海的明天
* q; c7 K4 F7 s6 |, c: b- a 自上世纪90年代,昆明滇池银鱼疯长,每年以数千亿的速度递增。这种长不盈寸的小生命,专以其他鱼种的鱼卵为食,短短几年,竟使多种以藻类为食的鱼类,几乎灭绝。
- `4 u1 S/ v  J  H7 k 食物链惨遭破坏,滇池内藻类急剧增长,生态失衡严重的滇池,水分日渐富营养化,导致水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增多,直接影响了食用水源和居民的身体健康。1 O% b: i  u) h. L: K- n
90年代末,国家紧急召集大批专家赶赴昆明,并拔出40亿的资金对滇池展开专项治理。然而,随着专家一批又一批地来,钱一天天地花,收效却甚微,时至今日,银鱼有增无减,湖泊水分的富营养化挽回乏术……! ~+ r* W1 f; }, c" R  g
面对惨痛的现实,科学家们发出忠告:维系云南生命的湖泊,如果再不加强监控预防,任其发展下去,说不定,下一个,就是洱海!" j( x6 e- a; v5 {& `9 r
这是一个让人焦虑的信号!加强洱海的监测预防,已刻不容缓!
% P: Q. U7 p  f) k1 Y 针对滇池的现状,云南省专门成立了“九湖办”,省长亲自出任“九湖办”主任。
# C- n2 i9 S+ n/ |/ l4 ~ 在“九湖办”的一次办公会上,一位副省长提问:洱海到底有多深?
& R- S1 a$ f7 V+ m 在场的专家、学者面面相觑,无人接话。$ U9 d& L6 v2 a! `8 [0 ?9 {
良久,在擦拭完额头的汗水后,几位头发花白的专家站了起来,向省长陈述道:“我们对洱海的了解,目前还依赖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时期留下的湖泊图,那只是一个概略性的东西,上面仅有几条很简单的等高线,而且时过境迁几十年,洱海和洱海周围的诸多地理要素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 W( I  \, v5 f7 d* Y 尴尬二:寻找勘测队伍,到处碰钉子1 u7 N# S7 A' f2 V
提起寻找勘测队伍的事,现任大理州人大副主任尚榆民感慨颇深。他原是大理州的环保局局长,2000年初,测量洱海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时候,火烧眉毛,刻不容缓。他们四面出击,寻找测量队伍。
% M, A1 ^" p: j/ \+ c2 D 在上海,一家著名的测绘院对勘测洱海很感兴趣,可当院领导带着有关技术人员,听完尚局长介绍后,十分歉疚地表示:“这么大的湖面,我们做不了……”4 ^. f: f2 g  \1 f3 j& T  n
在武汉,尚局长一连跑了几家测绘单位,对方一听是测洱海,兴趣十足,但当尚局长一讲完有关技术要求,个个都直摇头……
" W/ `8 A' }* L) n 中科院向他们推荐:南京有一家地理研究所,对湖泊测量很有实力。到南京这家地理研究所,所领导还是直摇头。
7 z$ V# V) @4 s/ s" W! e& { 正当尚局长他们一筹莫展时,恰逢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向他们介始说:“在南方,有一支长年在执行海洋勘测任务的部队,他们创造了许多国家、军队的优秀工程……”+ c4 \0 H5 s$ r, _
在记者的引荐下,尚局长一行和这支部队———海军南海工程设计院的领导见面了。
/ d' b- ~1 A: b1 x6 F 工程设计院现任院长敖海宝上校告诉笔者:“当时,我们院针对来自大理的需求,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基地党委,考虑到能为西部建设贡献力量,基地党委欣然批示:不惜成本、全力支持、建功西部!”
, ~) I3 r2 \( x- Z% h4 ]( H5 P% ?( R 中篇:耕波犁浪测洱海# Z8 h+ T! V7 a9 I" v
———镜头回放———镜头一:
3 P/ X7 i0 ?" O' b9 Y 烟波浩淼的洱海水面,游船如梭,载满五洲游客的神往和欢笑……
7 n& j- a% o9 g7 X0 _& r 在一艘由游船改造成的勘测船上,勘测小分队队长黄冬生和他的队员们,却无暇观赏两岸如画的风光,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
/ G- k" r6 E: s1 B& Y 自2002年9月开始,他们奉命从驻地湛江赶来测洱海,迎接他们的却是道道艰难险阻。
+ @7 L: W- M  {. M: {- l4 N' {7 a 相传,美丽的南诏国公主与勤劳勇敢的白族青年石骡子相爱了。南诏王知道后,暴跳如雷。为阻止他俩相爱,南诏王趁公主不在,将石骡子用铁链锁在洱海的定海神针上。等公主闻讯赶到,石骡子已随同定海神针被一起沉到了洱海……
5 U# C  g$ w: W4 x' Q 相爱的人走了,公主站在高高的苍山上,对着石骡子遇难的水面,不吃不喝,天天以泪洗面。天长日久,公主化成一朵挟风带电的望夫云……
  j* r2 F! n& P7 v7 z/ K5 |' I2 U 悲情故事面前,却是真真切切的悲惨现实:- s0 B' s8 D: l9 K" p1 n
相传在石骡子遇难的水域,几乎每年都有船只湮没,而且无法打捞。面对残酷的现实,当地渔民敬畏地称这片神秘水域为“定海神针”,再不敢进入。' _7 m% {# _8 I+ t
悲情的传说,加上悲惨的现实,为勘测队测量“定海神针”水域徒增了许多悲壮的色彩。" s  r7 _( B7 H, Y% |4 a
镜头二:
+ r8 w& ^/ w9 U6 d& w 黄冬生和队员们找到了船老大老姚家,没有见到老姚,他老婆带着孩子堵在家门口。环保局的随行人员说:“大嫂,我们来请老姚回去,他要是嫌钱少,我们可以加倍给钱!”
/ Z$ g5 `6 _7 y% } 女人说:“这钱再多,也不敢赚,你们去找别人吧!”不等黄队长一行再说话,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扑通”一声全跪在地上,声泪俱下:“我求求你们放过他,你们不怕,我们怕!他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全家都指望着他……”7 v5 G& M0 \* e6 ?& F
毕竟,这是生命攸关的事,“定海神针”是洱海名副其实的“百慕大”,渔民们都亲眼目睹过身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那里永久地消失……' W8 t: [7 @2 u* V
为保障勘测队的安全,大理环保局专门从当地物色了三个船夫,他们都是自小在洱海长大的渔民。& N: I0 X+ F4 N
听说明天就要开赴“定海神针”水域,三个船夫,一个个都溜了。
/ I" b" @. [; c9 z0 }! c 镜头三:
" Q/ _; t: I, H 没有人敢给勘测队当向导,黄队长下令:一切照常进行!
: V. `) A  e% d' b" ~ 翌日一大早,数百人闻讯赶来为勘测队壮行,码头被清扫得无比圣洁。) N' G: \. R  L1 @! t( ^
在一个长者的带领下,人们忙着摆上香案,一个硕大的猪头被抬上来并供在香案上;一只雄鸡的脖子被钢刀割开,鲜血沿着刀尖,流进酒香四溢的坛子里;一桶鲜红的猪血,被人一把把地抛向空中,落入洱海的水中……面对着这神秘的洱海,妇女们纷纷跪下,祈求神灵保佑队员们成功,平安归来……0 y! y  p) J! K
7时整,队员依次走上勘测船,冷不丁地从人群中冒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跌跌撞撞地一把拉住年仅18岁的小战士龙斌,哭倒在地,说什么也不让小龙走……
" ^* _1 @: {; w0 u 年过六旬的李祈福老汉,跟在队员的身后,踏上了勘测船:“我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他们不敢带路,我来!关键时,就让我替你们垫上一条老命……”
3 C" \& x' Q4 X: A; B" v6 ^( a 勘测船解缆起航了,岸上的渔民忧虑地看着黄队长一行,驾船向“定海神针”的水域驶去,他们朝队员们不停地挥手,似是叮嘱,又好像在告别……, W. U, j' h/ {% b
镜头四:& n3 y  o; {9 f: p
勘测船忽上忽下,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可能。' y4 z9 F& F" ~
烈日当空,船靠近“定海神针”,黄队长一声令下:“开测!”队员们迅速架好仪器,投入到紧张的测量中……
( e* J$ Z( ~, D, Y 下午4时许,黄队长下令:加大勘测密度!
; Z% U( k2 F4 @0 V9 m 这时,李祈福老人张大了眼睛,惊恐地喊道:“撤!快撤!望夫云来了!望夫云来了!”  m/ X, ^' X4 A8 Z" M5 K% a
但见苍山上空,密集的白云,像奔驰的野马,向“定海神针”的方向狂奔而至。眨眼间,白云变成乌云,黑压压地布满天际,狂风挟着暴雨从天而降……
. j  |4 G: {# ?" n% b  W8 D 刹时,洱海上波涛汹涌,几米高的浪头,一忽儿,把勘测船高高地举向浪峰,一忽儿,又将其狠狠地摔向波谷……勘测队员们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稳住仪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每一个数据……
: F5 ~6 W( x2 }& i% k/ A 狂风打着旋儿,海面上旋起一个个大旋涡。李祈福老人口中念念有词:“完不了,完不了!好人怎么就这样完了呢……”一边死死地稳住船舵,防止勘测船被卷进旋涡中……
8 ^7 t8 E+ U/ Y7 O; R+ \ 夜幕降临了,风还在无休无止地狂吼着,打着旋的海浪依然在一个追一个。勘测船像是被抛进汪洋中的一片树叶,随着起落不定的波浪,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颠波不停……晕船的痛苦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李祈福老人早上吃的东西全部吐完了,吐得他眼冒金花,四肢无力,他倦着身子,将整个身子伏在舵轮上,依仗整个身子,撑住方向,勘测队员中有人开始吐血丝……( n/ i2 c, S) }2 O3 z9 y& p6 O
勘测船左冲右突,可最后一个“点”由于风浪太大,很难靠近。勘测船一次又一次艰难地向点位靠去,一次又一次从边缘上退下来。没办法,那里的风浪太大,强行上靠,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
- {2 G6 y7 C' ` 一连10多次的努力,都是白费劲。# b' Z4 z! `  \5 ^% `9 I
李祈福老人实在憋不住了:“黄队长,你不是说要测几千万个点吗?这么大的洱海也不差个把点,我看还是算了吧!”
) O8 R; [$ g  j0 O5 \$ _+ { 黄队长固执地说:“不能算!不能算!大理测一次洱海不容易,测一次这定海针更不容易!该测的点一个也不能少!”
2 W$ C& w+ t% x" O5 v 61次,62次……凌晨3时,勘测船终于趁一隙风浪间隙,靠点成功……  Z* |! ?2 M- C# C8 Z3 s. J7 r" u
次日凌晨6时许,勘测队顺利返航。/ p" x- q) C3 w1 Z
镜头五:  W3 @. L' R# A1 D
夜黑如漆,几点星光,迎着深夜的冷风,在天际畏畏缩缩地眨着惺松的睡眼。
6 x+ J& [3 U. j  `. n 码头上的勘测船披着星光又起航了……' Q1 o1 ]3 k3 [+ X, K
入冬以来,洱海上空白天过境的卫星特别少,定位的GPS信号忽强忽弱。为保证所测的数据都准确,勘测队选择GPS信号最强的时段,每天只有凌晨1点到早上7点,进行测量。船越是往前开,水面的雾气越大,平时雪亮的探照灯,此时已是摆设,船头两米外就伸手不见五指。- t5 ~" D( ?% ], \2 b7 [
夜海雾大,狗成了免费“警戒雷达”。0 B* F+ y' r0 c& w6 O
由游船改装成的勘测船没有配备警戒雷达,大雾中,一只名叫阿黑的当地狗被人抱到了船头……
* l8 j, r$ X2 Y. Z5 i: t& { 雾海中,阿黑的一双眼睛,发着墨绿的荧光,注视着前方……一有动静,它就叫个不停!5 c4 F8 v+ f, Q; A6 u1 L
可是,慢慢地,大家发现阿黑这只免费警戒雷达开始失灵了。它一天到晚总是无精打采,警觉也大不如从前,阿黑怎么了?官兵们急切地把它抱到兽医面前。兽医详细地看过阿黑的症状后大惑不解:“它的大脑过度疲劳,神经功能因此有点失常,症状很似人类的神经衰弱……”9 f. v* K4 t: v' A9 O
“狗也患神经衰弱?这是我从医20多年第一次见到!”兽医感慨道。官兵们心中明白:阿黑是无法适应长期起早贪黑、不规则的生活,累坏了。. l5 Z4 y+ `7 K
大家因此吃一堑,长一智,花钱买回3只小狗,让它们轮流担任“值班雷达”。' t, m' _: h2 k1 b' S1 s
狗可以“上一天班”,休息2天,可担任勘测任务的官兵,却没有一丁点机会喘息。他们每天顶风冒浪,在洱海采集上万组数据,回来后,又刻不容缓地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存档……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6 l5 a: q& v4 a6 o! h
镜头六:# Q6 f; D2 q4 ~+ W* w
陈副省长双手托起那名战士的腮邦,战士会意地张开嘴,里面的喉咙一片通红,显然是严重充血!陈副省长叫大家都张开嘴,他的眼睛湿润了:在他面前,所有的官兵们都是这样,有的更严重,还化了浓……他深情地承诺:“喉宝你们要多少,我们补充多少!”
& T  Z: z, k% h0 q8 L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队员们一个个疲惫不堪,他们的嗓子又痛又痒,又干又涩,好象要冒烟。为了缓解难捱的痛苦,他们将大把大把的“金嗓子喉宝”含在口中……
0 L0 S; @6 e8 I' }' t0 l  ^ 看到大家这么辛苦,陈副省长动情地询问:“你们缺什么?尽管开口!”
7 U$ E# \9 N/ q- i4 R 一个战士说话了,声音十分沙哑:“要是可能的话,就给我们补点喉宝吧。”' L2 W3 |& x& j! s% }- k3 Y4 o# F
镜头七:( D( f7 n5 d9 [8 }3 E+ X" Z
前面是一大片长满野生菱角的浅滩区。队员们放下小舢板,携上仪器,依仗人力划着小舢板采集数据,可没走多远,小舢板也搁浅了,大家只好挽起裤腿,背负着沉重的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踏水作业……
+ c+ n* p6 d% R$ w; D! s% P 水中、於泥中遍布野生菱角尖,防不胜防。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锋利的野菱角尖,像一把把无情的锥子,刺破了他们的鞋子,扎破了大家的脚和小腿,钻心地痛……就这样,大伙儿还是呲着嘴、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洱海沿岸长达140公里的浅滩区的水下地形,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测出来的。6 h' `7 p( q" c
洱海是水草型的湖泊,大片水域,遍布浓密的水草,受它们的干扰,现代化的测深仪声波根本无法到达湖底的泥面,测深数据,严重失真。
$ q7 Y1 {) v* W: Y  f* a8 i" T “放弃测深仪,改用传统的手工作业!”重达5公斤的铅砣,系在标绳上,被抛进洱海,铅砣入水,最后却落在厚厚的水草上。
+ x+ s/ {4 v* E# I" E6 c 随着一次又一次“继续加缀”的口令,铅砣被加到了15公斤,为检验铅砣是否真正落入水底,中队长陈然换上潜水服,一个猛子扎进了洱海。他惊奇地看到:水底的水草像原始森林,既深又密,重达15公斤的铅砣,轻飘飘地“浮”在茂密的水草上,根本接近不了湖底……返回时,他顺手抓了一把水草,上船后一量,最短的一根都有3米。3 G  Y" C' P) Z7 ~0 ^5 G: I$ ^
看来,现有的现代手段和传统方法,都无法满足测量的要求,测量工作停滞不前。2 Z9 b8 Y! N! {% G+ M
情急中,他们决定:调用国内市场精度最好、频率最大的测深仪。# {; g7 t) @( A/ w! q4 F
无锡的厂家带着国产最先进的仪器来了,测试后,作用不大;
7 y, _" O" H5 ]. I. g* L 上海的专家,带着日本生产的仪器来了,可问题还是问题;
( d3 Y5 W2 t) s& l6 e, |5 I" ~' u8 U 韩国的经销商,从广州赶来了,依然一筹莫展……
% `+ w* g) z8 M) p+ p0 s2 ~3 K 镜头八:
7 Y# f* T; P" N  z2 }" P% J3 U 2003年的春节一天天临近了,大理的街头巷尾,到处是烟花腾空、爆竹声声,而勘测队借住的小楼依然是一片冷清。攻关,已让大家无心留恋那沸腾的节日。
% ]$ r, [) I! H% Y' C. [7 J- B9 L 年三十晚上,他们简简单单地吃过晚饭,就各自走到电脑前……" _$ [" \- n* i6 A
历经近两个月的痛苦煎熬,在国内多个厂家的帮助下,一种多频测深仪破壳问世,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 @& ^8 I* i( f8 G' C 随着勘测队野外作业的完工,室内作业的难题也接踵而来:
& c! M3 y% Q5 \! _+ ^ 中国的数字地图研制开发,从来就是“各自为战”、“各为体系”、“各立标准”,互不相通,新测出来的洱海水下地形图与洱海周边的陆地地图,因比例尺不同、成图软件不同,数据格式不相通,导致周边的陆地地图与水下地形图无法对接。& N/ z3 k' E( r$ M
如何使“水陆拼图”实行无缝连接?黄冬生和他的工程师们,又开始没日没夜地查软件、啃各种版本数字地图的交换标准、存储标准……
1 l$ R  }$ S$ f6 S8 h( p5 }+ @ 为弄清一个软件的功能,解开一个数据的奥妙,他们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查看外文手册,短短2个月内,他们仅翻译、阅读的外文资料,叠起来可达2米多高……5 k) d7 I: p6 C, S
通过反复试验思考,他们终于成功地突破了软件“各为体系、互不兼容”的瓶颈,通过形态学与地图学的对接方法,找到了一种转换中的互联通机制,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并按照国际标准,先后建立了数字库、图形库和符号库。
/ i1 }1 ?/ [1 @  U 中篇:耕波犁浪测洱海
& i# p3 N( F( J  T8 y3 @6 g ———镜头回放———镜头一:. e+ m' t4 N, D- V, [/ n% N
烟波浩淼的洱海水面,游船如梭,载满五洲游客的神往和欢笑……
8 f& d) R+ [, ~3 o8 p 在一艘由游船改造成的勘测船上,勘测小分队队长黄冬生和他的队员们,却无暇观赏两岸如画的风光,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
+ V# g$ o2 Z- |0 t# H- F3 m2 O2 ?/ { 自2002年9月开始,他们奉命从驻地湛江赶来测洱海,迎接他们的却是道道艰难险阻。$ i$ H  s# r2 B* d5 {. H6 k
相传,美丽的南诏国公主与勤劳勇敢的白族青年石骡子相爱了。南诏王知道后,暴跳如雷。为阻止他俩相爱,南诏王趁公主不在,将石骡子用铁链锁在洱海的定海神针上。等公主闻讯赶到,石骡子已随同定海神针被一起沉到了洱海……
6 K8 [7 Q0 w1 v% ^: c4 o- d 相爱的人走了,公主站在高高的苍山上,对着石骡子遇难的水面,不吃不喝,天天以泪洗面。天长日久,公主化成一朵挟风带电的望夫云……3 A! k+ o7 I, ?  e* m6 Z- c  w
悲情故事面前,却是真真切切的悲惨现实:9 ?2 L* r1 q8 U7 w
相传在石骡子遇难的水域,几乎每年都有船只湮没,而且无法打捞。面对残酷的现实,当地渔民敬畏地称这片神秘水域为“定海神针”,再不敢进入。( L# X) [/ m  X" `) h+ n% n
悲情的传说,加上悲惨的现实,为勘测队测量“定海神针”水域徒增了许多悲壮的色彩。! J3 d0 v/ ~& t7 C/ v2 j  E
镜头二:
. w: k3 r5 c& ]0 G4 o 黄冬生和队员们找到了船老大老姚家,没有见到老姚,他老婆带着孩子堵在家门口。环保局的随行人员说:“大嫂,我们来请老姚回去,他要是嫌钱少,我们可以加倍给钱!”
; b6 l# D2 u4 u 女人说:“这钱再多,也不敢赚,你们去找别人吧!”不等黄队长一行再说话,女人带着两个孩子“扑通”一声全跪在地上,声泪俱下:“我求求你们放过他,你们不怕,我们怕!他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全家都指望着他……”
6 Y- y$ W  e6 `' F 毕竟,这是生命攸关的事,“定海神针”是洱海名副其实的“百慕大”,渔民们都亲眼目睹过身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那里永久地消失……* i- Z8 w9 _( O0 @# G" V
为保障勘测队的安全,大理环保局专门从当地物色了三个船夫,他们都是自小在洱海长大的渔民。7 S/ |5 M6 K! E- g
听说明天就要开赴“定海神针”水域,三个船夫,一个个都溜了。  b- j- [6 V: A
镜头三:
5 B; e9 s) V) x# Q1 M3 e) h9 T 没有人敢给勘测队当向导,黄队长下令:一切照常进行!8 b3 r; x; ]$ h$ `
翌日一大早,数百人闻讯赶来为勘测队壮行,码头被清扫得无比圣洁。
3 i7 g& P/ d; R. M1 H: g- R8 n- c; L4 X 在一个长者的带领下,人们忙着摆上香案,一个硕大的猪头被抬上来并供在香案上;一只雄鸡的脖子被钢刀割开,鲜血沿着刀尖,流进酒香四溢的坛子里;一桶鲜红的猪血,被人一把把地抛向空中,落入洱海的水中……面对着这神秘的洱海,妇女们纷纷跪下,祈求神灵保佑队员们成功,平安归来……, W7 Y2 C" o0 S: H8 Q$ E
7时整,队员依次走上勘测船,冷不丁地从人群中冒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跌跌撞撞地一把拉住年仅18岁的小战士龙斌,哭倒在地,说什么也不让小龙走……: @3 C. ?( V2 b8 e  g# s6 _
年过六旬的李祈福老汉,跟在队员的身后,踏上了勘测船:“我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他们不敢带路,我来!关键时,就让我替你们垫上一条老命……”
4 T$ t1 }. h( S* J* o1 M2 h 勘测船解缆起航了,岸上的渔民忧虑地看着黄队长一行,驾船向“定海神针”的水域驶去,他们朝队员们不停地挥手,似是叮嘱,又好像在告别……
# m( M& s* r4 ?. l/ r, Q/ \ 镜头四:
& x; d, Y# r- e6 q* c1 Z2 o 勘测船忽上忽下,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可能。
3 B! y- E7 M0 @5 |4 d" N 烈日当空,船靠近“定海神针”,黄队长一声令下:“开测!”队员们迅速架好仪器,投入到紧张的测量中……: }4 _4 |& `7 B8 H) O. x0 s/ x
下午4时许,黄队长下令:加大勘测密度!3 v- U1 _3 J# U2 \0 ~0 w
这时,李祈福老人张大了眼睛,惊恐地喊道:“撤!快撤!望夫云来了!望夫云来了!”
3 z/ h2 g" [2 B8 ^. t$ j 但见苍山上空,密集的白云,像奔驰的野马,向“定海神针”的方向狂奔而至。眨眼间,白云变成乌云,黑压压地布满天际,狂风挟着暴雨从天而降……
& f" g) _3 f% t- ~ 刹时,洱海上波涛汹涌,几米高的浪头,一忽儿,把勘测船高高地举向浪峰,一忽儿,又将其狠狠地摔向波谷……勘测队员们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稳住仪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每一个数据……
4 n* o+ E  s8 @9 S+ v' l 狂风打着旋儿,海面上旋起一个个大旋涡。李祈福老人口中念念有词:“完不了,完不了!好人怎么就这样完了呢……”一边死死地稳住船舵,防止勘测船被卷进旋涡中……9 W3 h! F) G. N& T/ T; E9 O4 O1 n  R
夜幕降临了,风还在无休无止地狂吼着,打着旋的海浪依然在一个追一个。勘测船像是被抛进汪洋中的一片树叶,随着起落不定的波浪,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颠波不停……晕船的痛苦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李祈福老人早上吃的东西全部吐完了,吐得他眼冒金花,四肢无力,他倦着身子,将整个身子伏在舵轮上,依仗整个身子,撑住方向,勘测队员中有人开始吐血丝……8 G( J* O" v* R$ X& j
勘测船左冲右突,可最后一个“点”由于风浪太大,很难靠近。勘测船一次又一次艰难地向点位靠去,一次又一次从边缘上退下来。没办法,那里的风浪太大,强行上靠,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
# u& W+ g5 k! K. h& z3 ~ 一连10多次的努力,都是白费劲。+ P6 Z9 S" Q! z$ L4 J# f5 O5 L
李祈福老人实在憋不住了:“黄队长,你不是说要测几千万个点吗?这么大的洱海也不差个把点,我看还是算了吧!”
7 m; I! D+ G# @' v5 @ 黄队长固执地说:“不能算!不能算!大理测一次洱海不容易,测一次这定海针更不容易!该测的点一个也不能少!”+ z: D# l9 V! g* u
61次,62次……凌晨3时,勘测船终于趁一隙风浪间隙,靠点成功……1 X- c1 S4 c9 ^- i; B, e9 c
次日凌晨6时许,勘测队顺利返航。& W7 F& x4 m* q- I
镜头五:
8 n1 A0 m% e6 g  T 夜黑如漆,几点星光,迎着深夜的冷风,在天际畏畏缩缩地眨着惺松的睡眼。0 o8 w9 I: R( ], M. x$ @5 A6 a
码头上的勘测船披着星光又起航了……
  y1 O$ k5 t' [' A( [) x  l 入冬以来,洱海上空白天过境的卫星特别少,定位的GPS信号忽强忽弱。为保证所测的数据都准确,勘测队选择GPS信号最强的时段,每天只有凌晨1点到早上7点,进行测量。船越是往前开,水面的雾气越大,平时雪亮的探照灯,此时已是摆设,船头两米外就伸手不见五指。8 t% O: Q% Y2 o7 _; P
夜海雾大,狗成了免费“警戒雷达”。* n  c! j$ Q1 e$ Y! z1 }% ^5 V+ X
由游船改装成的勘测船没有配备警戒雷达,大雾中,一只名叫阿黑的当地狗被人抱到了船头……6 i" B% Z' \; w/ q: N4 |
雾海中,阿黑的一双眼睛,发着墨绿的荧光,注视着前方……一有动静,它就叫个不停!9 j- s8 _, B1 S; n
可是,慢慢地,大家发现阿黑这只免费警戒雷达开始失灵了。它一天到晚总是无精打采,警觉也大不如从前,阿黑怎么了?官兵们急切地把它抱到兽医面前。兽医详细地看过阿黑的症状后大惑不解:“它的大脑过度疲劳,神经功能因此有点失常,症状很似人类的神经衰弱……”
5 N5 C, {6 `2 m" P7 a “狗也患神经衰弱?这是我从医20多年第一次见到!”兽医感慨道。官兵们心中明白:阿黑是无法适应长期起早贪黑、不规则的生活,累坏了。) e# ~! m  _; T6 J+ [5 i" o, {
大家因此吃一堑,长一智,花钱买回3只小狗,让它们轮流担任“值班雷达”。
3 j% E+ g8 y4 m- A2 q. v; k1 F7 j" u0 R 狗可以“上一天班”,休息2天,可担任勘测任务的官兵,却没有一丁点机会喘息。他们每天顶风冒浪,在洱海采集上万组数据,回来后,又刻不容缓地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存档……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 @8 A: V/ B) _; U2 g6 D
镜头六:
9 ]0 @1 a2 X" a, D: I1 O 陈副省长双手托起那名战士的腮邦,战士会意地张开嘴,里面的喉咙一片通红,显然是严重充血!陈副省长叫大家都张开嘴,他的眼睛湿润了:在他面前,所有的官兵们都是这样,有的更严重,还化了浓……他深情地承诺:“喉宝你们要多少,我们补充多少!”* J/ w2 R0 X; ~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队员们一个个疲惫不堪,他们的嗓子又痛又痒,又干又涩,好象要冒烟。为了缓解难捱的痛苦,他们将大把大把的“金嗓子喉宝”含在口中……4 B; I6 l. |" @5 _4 k
看到大家这么辛苦,陈副省长动情地询问:“你们缺什么?尽管开口!”0 T- M/ B7 L0 M3 q: u( ~: L2 u
一个战士说话了,声音十分沙哑:“要是可能的话,就给我们补点喉宝吧。”& w1 Q* }: D) x- ?& c
镜头七:
) J: `  B( {) d; ? 前面是一大片长满野生菱角的浅滩区。队员们放下小舢板,携上仪器,依仗人力划着小舢板采集数据,可没走多远,小舢板也搁浅了,大家只好挽起裤腿,背负着沉重的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踏水作业……- \! q; {3 k# C( R
水中、於泥中遍布野生菱角尖,防不胜防。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锋利的野菱角尖,像一把把无情的锥子,刺破了他们的鞋子,扎破了大家的脚和小腿,钻心地痛……就这样,大伙儿还是呲着嘴、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洱海沿岸长达140公里的浅滩区的水下地形,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测出来的。
9 L/ X# G# k# Y5 _- J0 \( k' x 洱海是水草型的湖泊,大片水域,遍布浓密的水草,受它们的干扰,现代化的测深仪声波根本无法到达湖底的泥面,测深数据,严重失真。$ }9 L) c6 g7 @1 P2 F1 v
“放弃测深仪,改用传统的手工作业!”重达5公斤的铅砣,系在标绳上,被抛进洱海,铅砣入水,最后却落在厚厚的水草上。; Z5 l, q9 {, z" V1 S
随着一次又一次“继续加缀”的口令,铅砣被加到了15公斤,为检验铅砣是否真正落入水底,中队长陈然换上潜水服,一个猛子扎进了洱海。他惊奇地看到:水底的水草像原始森林,既深又密,重达15公斤的铅砣,轻飘飘地“浮”在茂密的水草上,根本接近不了湖底……返回时,他顺手抓了一把水草,上船后一量,最短的一根都有3米。  x; Q* H! e4 }7 X! G" d7 k6 ?
看来,现有的现代手段和传统方法,都无法满足测量的要求,测量工作停滞不前。
/ D6 Q) s1 T2 N* t6 @. V 情急中,他们决定:调用国内市场精度最好、频率最大的测深仪。
/ ]. E8 ]: c/ @5 P5 j) @ 无锡的厂家带着国产最先进的仪器来了,测试后,作用不大;
' ?, `/ H6 }9 G! }- n# X 上海的专家,带着日本生产的仪器来了,可问题还是问题;9 \; N* }, O; F
韩国的经销商,从广州赶来了,依然一筹莫展……
. y2 i) S3 L2 Z) A, k 镜头八:8 W5 z3 `3 t7 s
2003年的春节一天天临近了,大理的街头巷尾,到处是烟花腾空、爆竹声声,而勘测队借住的小楼依然是一片冷清。攻关,已让大家无心留恋那沸腾的节日。
/ C0 K! k; g( s, L7 r* Z3 z1 [ 年三十晚上,他们简简单单地吃过晚饭,就各自走到电脑前……, y; c6 T3 {/ g% S7 E( z2 }3 g$ \
历经近两个月的痛苦煎熬,在国内多个厂家的帮助下,一种多频测深仪破壳问世,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u0 O! g+ M: ^- R5 Y  z" f
随着勘测队野外作业的完工,室内作业的难题也接踵而来:
2 f4 C# u4 Y) E 中国的数字地图研制开发,从来就是“各自为战”、“各为体系”、“各立标准”,互不相通,新测出来的洱海水下地形图与洱海周边的陆地地图,因比例尺不同、成图软件不同,数据格式不相通,导致周边的陆地地图与水下地形图无法对接。& I! O( d+ Z. C# b! g7 M8 a9 l
如何使“水陆拼图”实行无缝连接?黄冬生和他的工程师们,又开始没日没夜地查软件、啃各种版本数字地图的交换标准、存储标准……* I/ Y& A5 u$ q" M7 o
为弄清一个软件的功能,解开一个数据的奥妙,他们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查看外文手册,短短2个月内,他们仅翻译、阅读的外文资料,叠起来可达2米多高……; B' E- _' b6 Q
通过反复试验思考,他们终于成功地突破了软件“各为体系、互不兼容”的瓶颈,通过形态学与地图学的对接方法,找到了一种转换中的互联通机制,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并按照国际标准,先后建立了数字库、图形库和符号库。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