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的发展) c3 G m4 h, v! \9 B/ R8 X
9 u* H: C5 t+ ]4 T8 E ~/ Q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X$ y' U A$ K
6 i3 N: i$ R Z! O! m W: z2 N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 N8 J5 k( a* U9 b, V ~
1 x1 s: m) v' {' Z远古时代7 r4 f0 N/ {+ J& K: J
! T9 O& I: V4 f0 Y6 L$ \; }' i6 ^5 q
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
8 s1 W; J5 ~+ _$ e) ?+ L+ s) }% g# k6 u8 e- t; U& o, j }
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 S' q, E$ q. S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
3 |$ b9 P2 N) e& x2 X/ ~1 d$ V ?- s+ @2 @; y
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 |$ }# {7 z$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