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200多年的兴衰,留下了许多应该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以上三点,就权当“引玉”之作吧。
5 k+ _ p$ J/ L, B# ]/ U$ a ) ^ R0 F) R3 p3 {5 O. x! H- Y
南诏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5 c! g" E: L; U) b) @7 }
- Y& _% E+ o9 A, U5 Y" G5 q O 自古以来,每个政权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和途径。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形成以后,一直延续至清末。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和途径,决定着封建教育必然以读书中举为方向。南诏是与唐王朝基本上同时起落的地方割据政权,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都极力依次唐朝,同样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但南诏并无科举制度,其培养选拔人才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军事人员的中选拔;留唐归来的王臣子弟的选用;从宗教人员即“儒僧”中选拔,所以南诏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就围绕着这三方面运作。
: w# n; f3 z \& w( M4 A + U. N2 Z9 W/ B* z' M& v/ j
南诏是在战争中建立,并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的,因而十分重视战争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拔也就于军事训练和战绩考核。“罗苴子”和“马军”的选拔就是这方面的两种主要形式。
, B0 k* x1 I# l3 ^- R
+ x% U: }1 g4 l+ ?$ C3 M6 a/ E2 p “罗苴子”意为“俊秀”,是南诏军队中“戴朱兜鍪,负犀皮铜股排,跣足,历险如飞”,英俊剽悍的武士,可以充当下级军官。罗苴子的选拔考试是军事人才选拔的初级形式,因此,“罗苴子”有“武秀才”的含义,《蛮书》:“罗苴子皆于乡兵中试入,故称四军罗苴子……每百人置罗苴子佑一人管之。”" t0 }" w: f, v- ^; \. `
* p" K2 D4 q9 U- O9 |" Y+ K 罗苴子的选拔颇为严格,据《蛮书》记载,须经过五次严格的考试。一、登山:在点苍山顶立旗,先到旗下者为优;二、负重行军:背一石五斗米行四十里;三、泅渡:在激流中浮游二千尺;四、剑术:五、超障:迅速通过一丈三尺宽的深坑。以上五项考试合格者得补为罗苴子。南诏实行兵民一体的乡兵制度,寓兵于农。各地军事组织也就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务农,战时调集则为军队。南诏的军队,政府不负责后勤供应,平时乡兵在家务农,战时一切军需供应均由乡兵自备。农闲时组织训练,每年冬季,南诏中枢政权的兵曹长就行文各地组织冬训。参加训练的每一个壮丁必须自备武器(刀、枪、剑、弓、箭等)和甲胄。武器装备必须精良,凡武器装备不合格或无故不参加受训者必须受罚治罪;同时根据有无马匹,将参加训练的乡兵分为步卒或骑军。此即《新唐书·南诏传》所谓:“壮者皆为战卒,有马者为骑军。”既然“有马者为骑军”,可见有马者并不普遍。即使如此,并非每个有马者都能成为南诏军队中地位较高的马军。
* W+ ^! e% `. K+ Y
) u0 ~- \+ k/ u+ Z 对马军的选拔比罗苴子严格,要求也高得多。《蛮书》卷九记载:“凡试马军须五次上:射中片板为一次上;中双庶子为一次上;四十步外走马掳颇柱中斗子为一次上;盘枪百转无失为一次上;能书能算为一次上。试过有优给。”从以上考试标准看,马军必须做到骑、射、枪法娴熟,除此之外还需“能书能算”,即要作文化考察,没有一定文化程度,不能成为马军。单以考试标准比较,马军也高于罗苴子。假若说“罗苴子”相当于“武秀才”的话,“马军”应当相当于“武举”,选中马军者已是南诏国高级武官的后备人才,所以通过马军考试者“试过有优给”。" j [* \* w: U5 \& l7 g4 q, ^6 M
5 r/ f5 w! Z' z( G
正是由于马军的地位较高,南诏民众在非冬训考校之时,也经常进行有关训练。《蛮书》卷九记载:“蛮王为楼,及诸城镇村邑,但有空平处即立木十分尺,刻其上为斗子,中间以墨三寸规之,名曰颇柱。所以试人持竹剑去颇柱四十步外,走马向前掳柱,中斗子者上;中第二规次之;中第一规为下。每农隙之时,邑中有马者皆骑马颇柱下试习。”这里所讲的“楼”及立颇柱的“空平处”,就是训练马军的场所。“楼”是训练书算,教习文化的地方,立颇柱的“空场”就是演武场、校场之类,两者在同一村镇之内不至于有多大的距离。这“楼”和立颇柱的“空场”,“诸城镇村邑”都有,实际就是一种“社学”的形式,这种“社学”以尚武精神主宰。
( l7 m* J8 B0 }$ F , e$ O; p/ W3 S6 M8 L
南诏从成立日起就一直不断进行战争,军事人才的培养,要求十分迫切。马军的训练和考试实际就是对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南诏的军将、大军将等武职官员,便大多是马军里选拔出来的。凡要通过马军考试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专门习算,也就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对一般不脱离农业生产的普通百姓来说,是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文化知识和繁杂的武艺训练的;而且要完成这些训练也必须有充分的经济来源作为后盾,这样的经济负担,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家庭是无力承担的。因此,担任马军者和进行马军训练者,其家庭一般都属于上层,即贵族、大姓之类,故通过马军考试者,“试过有优给”也就成为必然。通过了马军考试者,就意味着加官晋爵的宦途已经打通,将来经实战考验,可以升任军将、大军将,进而担任南诏中枢机构各部门的重要官职,甚至升清平官(宰相),这也就决定了在尚武精神支配下的南诏社会里,贵族、大姓子弟进行马军训练,是他们仕途必经的阶段。总之,从战争中选拔人才是南诏官吏来源的主要途径。从罗苴子的选拔,马军的培养、训练、考试,直到中枢机构武职军将、大军将被任命为各部官员,构成了套南诏人才选举制度的系统。从目前的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对于单纯文职官员的选拔,尚未发现有如此完整的系统。% V, A' i& o3 J$ ], O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