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北塔塔心底部出土一尊西方无量寿如来石雕像的造型属唐五代时期的石雕像- b9 g/ ?, h, h; j X1 ~
北塔塔心底部出土的石雕像,编号为NT:04,通高10.5cm。肉髻,方颐,着通肩式袈裟,手结法界定印,头后有桃形项光、背光。[10]此尊西方无量寿如来石雕像出土于塔心底部,属建塔时放入,其造型与巍山 图山寺庙遗址出土的南诏时期的无量寿如来石雕像相似。[11]北塔塔心底部出土的西方无量寿如来石雕像的时代大致在南诏晚期,大明三年(公元933年)以前。$ [, p9 }2 K8 k5 f9 ]. {
第三,南北二座八角形小塔始建于唐五代与我国佛塔形制的发展源流是一致的
) _, C x9 O. s# F- s0 e' P) r* P据刘策大理二手网过滤信息研究,隋唐时期的佛塔,不论其用途如何和采用什么材质,绝大多数是正方形平面形式,当然也有少量的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的平面形式,这是南北朝佛塔形制的一个继续。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八边形平面形式的出现。尽管我们可以在敦煌石窟画中找见这种平面形式的单檐佛塔,但是在南北朝时期都没有实物遗存下来。而隋唐时期在河南省登封县所建的净藏禅师塔,为我们提供了例证。它虽然只是一个孤例,但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即:当时的人们已经实践了八边形平面形式的佛塔,对它的圆润浑厚,富于装饰性的特色是了解的,使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在宋朝以后的佛塔平面中,较多地采用这种八边形平面形式,是有源可溯的。[12]其实唐代的八角形佛塔不仅仅是河南净藏禅师塔(建于唐天宝五载,即公元746)一座。据姜怀英、邱宣充大理二手网过滤信息研究,早期的八角形佛塔还有建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的湖北黄梅毗卢塔、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的山西长子法兴寺燃灯塔、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的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建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的山西晋城青莲寺慧峰塔等等,这些唐代佛塔虽然多数是高僧的佛塔,属于亭阁式或密檐式[13]塔。但唐五代、宋完全可以借鉴唐代八角形塔。笔者认为大理崇圣寺南北二座小塔建于大义宁国杨干贞大明三年(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可能就是借鉴了中原八角形高僧墓的形制,而模仿建造八角形楼阁式空心砖塔。千寻塔(大塔)就是仿照陕西西安小雁塔建造的。(元)郭松年《大理行记》中说崇圣寺三塔是“唐遣大匠恭韬、徽义所造,塔成,韬、义乃归”。崇圣寺南北二小塔不一定是恭韬、徽义指导下建造的,南诏文化的仿唐性是明显的。崇圣寺的重大佛教建筑物、铸造物都是在中原工匠的指导下完成的。如驰名中外的崇圣寺雨铜观音造像,明代李元阳把此尊观音像列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这尊观音像就是请四川的工匠李嘉亭指导下铸造的。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光化庚申三年,铸崇圣寺丈六观音,清平官郑买嗣合十六国铜所铸,蜀人李嘉亭成像。”崇圣寺南北二塔的建造也不例外,只是文献失载而已,其造型与中原唐、五代时的八角形塔相同。与崇圣寺双塔时代相近的就有福建福州的八角形崇庙保圣坚牢塔(五代永隆三年,公元941年)、山西平顺八角形大云院塔(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江苏南京棲霞寺八角形舍利塔(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江苏苏州云岩寺八角形虎丘塔(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等等。这里可以大胆地说,崇圣寺南北二座八角形空心楼阁式砖塔建造于唐五代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我国建塔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建塔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经济、文化都深受中原的影响,故大理“其生业、风俗大略与中国同”(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城池郭邑,皆如汉制”,(唐樊绰《蛮书》卷六)亦与内地相同。: |9 o, J5 {4 B0 T+ n,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