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Q. B2 ]2 D' ], Q% e游鹤庆喝桃花酒 那个曾经身心神游的美丽之地
7 s" Y* U7 C8 j' P3 P. d0 _# i7 `' n# W+ p" A/ |0 ^4 r ~
0 G0 [( R$ C: R
4 H" C6 C& [' G L: B$ Q( U( x2 E发布时间:2012-05-04 来源:第一旅游网 游览数484 次
( r; `) o- u6 T) n
* S4 w6 {, e+ r: E
0 i8 b2 q) t" O6 W7 ?9 H7 {$ ?8 P1 \) C8 v( X7 B
核心提示语:9 s' J& c# `) a+ A; ]3 u7 ]
- e# W3 t& L% F
小阳春里第一场温润的雨刚下过,滇西桃花瞬间就红了。鹤庆同窗邀我去他的家乡赏桃花,喝桃花酒,看亁酒文化节庆典系列表演。 7 m8 R$ _( ~' `5 g3 o) t
: x' b q% Q. `: |7 L
" W8 G. Y8 ~ V' L' e j$ ]. `
0 R s/ E, T' Y6 H. @* Q5 P1 {本文关键词:7 x6 h7 I [- V
# m0 l: Y6 @8 M. k4 T, X8 Q$ W
鹤庆 桃花 v# \) t+ z8 _6 u4 c' u: a: ^
6 A; W/ d1 x' K2 k5 t
/ m" E* ~2 K7 p% S! I鹤庆新华白族村(资料图)
: s8 ~, c, r0 ]% `
4 x& I& h8 J7 ]9 u V □杨林海
- i) r$ `4 d% W7 t" i P4 P
% f2 \8 [3 d# s# T% s% p 小阳春里第一场温润的雨刚下过,滇西桃花瞬间就红了。鹤庆同窗邀我去他的家乡赏桃花,喝桃花酒,看亁酒文化节庆典系列表演。$ o# `; C( A1 C3 i6 f. o& { `
' w0 y3 K, W3 i, h0 a4 \5 Y 18岁那年我去大理上学,教音乐的杨老师就是鹤庆的白族。杨老师有一副天赐的好嗓,能把白族民歌唱得荡气回肠。一日,她在课堂里唱“……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走,哈哈呀吧咕咕。”歌声落定很久,全班同学仍然痴着兔目,一任身心神游于音乐塑造的那个美食丽江,那个甘醇鹤庆,那个艺雕剑川。时隔20余年,虽然歌名早忘了,记下的词也就这么一句,然而仅此一句,已经让我终生难忘。
" u- @( a9 C; V- F. P' E! a: @& E/ \ * j. y' z9 T0 e e
我曾经问过鹤庆同窗,“云南十八怪”里的“鹤庆乾酒用纸带”,是什么意思?据他说,清朝乾隆年间,县城西门街有户贫家办喜宴,设宴时有两小儿绕桌嬉戏,未及大人们提醒“小心”,唯一的一坛喜酒就被他俩撞翻。酒泼洒出来,湿了桌上的餐纸。经风吹日照,纸很快变干。席间,有位宾客酒瘾大发,随手捡起一张,醇香扑鼻,吩咐主家端来一碗凉水,投纸进去浸泡,渗出的味竟然与出坛老酒相去不远。自此,远走他乡想喝家乡酒的鹤庆赶马汉子,就发明了“酒用纸带”。又据说,鹤庆西龙潭酒曾得乾隆皇帝龙饮,“美酒”二字从那金玉之口蹦出后,原本锁定以黎民百姓为消费对象的酒,竟摇身一变,成了朝廷贡品。这两个故事,听来有趣,却觉着牵强。若干年后,我在鹤庆《土官府膳食录·饮食》里,读到“天顺丁丑年元日祭典……西门街烧酒户贡酒十坛”这条目。书是古籍,白纸黑字,看来“贡酒”之名难以抹去,至于鹤庆亁酒是否贡入乾隆之口,倒是还容得人暂存三分狐疑。
$ W8 E- V# C4 ` A% Q
% d. U! [* k; n3 Q- M, z* @- @0 { 有外来旅者询问,“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地方在哪儿?云南人多能答出,说的是鹤庆新华白族村。这个白族聚居的小村,因祖祖辈辈加工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而著名,这里的人家,可谓“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新华白族村这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依旧固守着小锤敲打的传统。据有关报道称,中国少数民族妇女衣服上那些手工制作的金银饰品,大多出自鹤庆人的巧手。1 P# A2 }2 K' b
L/ X) \0 d! T t$ y$ f2 p( w" o1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