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n2 u4 I5 E6 c8 O6 u
祥云苗族照片 8 c7 y4 E4 n( @$ T' j2 I7 Q4 M
一、姓氏命名 3 O% p' P/ Z2 K) T. ]
苗族在没有汉姓以前,曾有过自己的姓氏,称为“苗姓”。是一种以文系为中心的血缘近亲集团的专称,仅在本民族内使用,具有姓氏的雏型。汉姓是苗族同汉人交往以后才产生的,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使用汉姓的是今湖南沅陵、叙浦、麻阳、城步和川东一带的苗族。明代以后,湘黔和滇黔的驿道两侧以及思南、思州、播州等地的苗族也使用了汉姓,其余的苗族则是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才普遍使用的。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四》载,雍正初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镇压广顺一带少数民族后,陈报经理“苗疆”十一事,认为:“苗人多同名”,应“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于是,当时各地在造户口册时,或以头人或户主的苗名按汉字译音为汉姓,或由个人自己选用汉姓。有了汉姓,有的苗族还依照汉人的习惯,订立字辈,修纂家谱,建立宗词。祥云县苗族是在清代雍正年以后开始有汉姓的。现今有张、侯、杨、熊、贺、黄等六姓。他们的命名方式也是取小名和大名,小名多以“小”字打头,两字为名,如“小豹”、“小品”、“小顺”等,由家中奶奶及姥姥取名。大名即学名,类似汉名一样排字辈,如“贺光亮”、“贺光明”、“贺光荣”等,多由学校老师取名。, e. K( H( p/ K( [- [% E
二、婚姻家庭
0 }9 J1 K4 C# H0 @祥云县苗族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缔结婚姻有说亲、送礼、接亲、回门四个步骤。当男女双方通过社交活动自由恋爱后,男方请两个媒人陪同,背着一对鸡、六斤肉、六斤酒、三升米、两合红糖、一把伞、一颗毡条到女方家说亲。女方父母如果同意亲事,就收下男方送来的东西,并接过媒人递过来的香烟;如不同意,就不收下东西和不接香烟。来说亲的媒人要会唱歌。媒人进家后就要开始唱:“我们带来个小伙子,要来讨一棵小白菜。”女方父母则回答:“只要你们看得上,小白菜可以给你们。”
5 t6 X1 j1 _8 j5 u/ p: p* w& F+ t媒人接着要问:“亲家客人有多少?”女方父母就把自家的亲戚、朋友的名字和住址说了出来。然后杀鸡看鸡卦,如鸡卦相宜,亲事就基本定下来了。亲事走下后,男方家又选一天日子来送彩礼,彩礼一般是六元针线钱,一百二十六元“银礼钱”,六套女方衣服。送过彩礼,准备接亲。接亲日子选在农闲季节的冬腊月。接亲这天,女方家要举行传统的打跳,男方家由新郎、陪郎前去接亲,一路上吹喇叭、吹芦笙,把新娘接到家门时,鸣枪、放只公鸡,称为“退喜神”,进家后拜祖宗,认亲戚。前来参加婚礼的男女青年当晚就在新郎家跳芦笙舞、对歌、吃酒,又结成一对对新情侣。婚礼歌舞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社交场所,所以往往彻夜举行,通宵达旦。次日吃过早饭后,客人们才陆续散去。婚礼三天后是回门,由新郎父母领着新郎和新娘一同去新娘家,如果路途远,当晚住在新娘家,路近则当天返回。至此,整个婚姻缔结过程就结束了。% k) O' a) V- d% W V
祥云县苗族人民婚姻的特点是:一、自主婚多,婚前男女通过社交认识恋爱后,家中父母一般不反对,婚后夫妻感情很好,赶街上路,形影相随,因此离异现象极少;二、有原始氏族外婚制的遗留,同宗不婚,即同一个祖先的后代,不论世代多少,都不相互结亲;三、严禁姨表兄妹之间通婚;四、过去与异民族不通婚,现在已打破了这一界限。
. d- U) @: G( v苗族的家庭实行小家庭制,家中男性长者为家长。儿子结婚生育后即从家中搬出去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无儿子的家庭,长女招赘,待父母去世后,男方可携带妻子回老家立户居住。
4 N. h# D, i+ [ ^3 A3 m# O家庭财产由父母事先分配,按弟兄多少平分,父母也分一份祖房,与幼子居住在一起。父母去世后,父母的一份财产就归幼子所有。; z3 S o4 J6 J7 r$ q& g
苗族的家庭亲属称谓是:丈夫把自己亲生的子女称为儿女,同时把兄弟的子女和妻子的姐妹们的子女也称为儿女;妻子同样,除了把自己亲生的子女称为儿女外,也把自己姐妹的子女和丈夫的兄弟们的子女称为儿女。而孩子们称呼这些父母时,都使用“爹”和“妈”的称呼,只是按行列顺序区别为“大爹、二爹、三爹……”和“大妈、二妈、三妈……”等。一个男子称呼自己姐妹的子女为外甥或外甥女,这些外甥和外甥女则称这个男子为舅父。同样,一个女子称自己弟兄的子女为内侄或内侄女,那么这些内侄和内侄女则称这个女子为姑母。而兄弟的子女都相互称为兄弟姐妹,姐妹的子女也相互称为兄弟姐妹。一个女子的子女和她兄弟的子女则相互称为表兄弟、表姐妹。
9 j( U* f* e9 o8 h! f3 D& g三、节日 7 D8 @- r& ~) Z% n# n! j
苗族的节日,因居住分散,受周围不同民族的影响,各地不尽一致。祥云县苗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节、三月三节、五月端午节、六月火把节、七月半祭祖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其中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是春节、三月三节、六月火把节。
$ _$ i K" }' q; l4 ]' p春节
: X* U9 ^# g0 j8 W. S/ ? 苗族的春节是由苗年演变而来,过去苗族过苗年而不过春节,现代演变为过春节而不过苗年了。过春节时,除准备丰盛的食品外,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男女老少欢聚吃八大碗,有猪、牛、羊、鸡肉,还有野兽肉;蔬菜以菌类为多。吃饭前要把煮熟的各种食品先祭祖,后各取出一点放于盆内喂狗。苗族人民相传,狗给苗族带来了谷种。在很早以前的鸿蒙时代,苗族没有谷种,派猪去天上要谷种,猪把谷种放在毛身上,但因猪毛稀,谷种沿途没撒,没带回一粒谷种。后派狗去要谷种,狗也把谷种放在毛身上,但因狗毛密,在脊背和尾巴上带回了两粒谷种,从此苗族才有了谷种,种出了大米。苗族人民为感谢狗的功劳,传下了大年三十晚上敬狗的习俗。在三十这一天,苗族人民一般都不与外人往来,一但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十五,都连续举行传统的歌舞打跳活动。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可随意走亲串戚,唱歌跳舞,尽兴娱乐。
: x2 k, x: k& w, {$ Z) q2 F% u7 u三月三节(也称“花山节”) 2 d0 p& \ w! R2 F" a0 x
时间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苗族人民相传这天节目是为了纪念丢失的故土和亲人,很早时,苗族祖先居住着的一个地方,美丽富饶,但异族来争夺,争夺战打了许多年,苗族祖先打败了,只好逃走。以后,苗族人民非常怀念这个地方,就常常爬上山头,远远瞭望,并聚会唱歌跳舞,来悼念失去的土地和在争夺战中阵亡的英魂。这种形式一代一代传下来,形成了固定的节日。现今,节日内容演变成多种多样了,祥云县苗族在这一天的节日里,主要内容又是举行祭天仪式。" H, |3 y" a- t W2 ?; p
六月火把节% _4 S. S" p. j% U' z
时间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各家各户杀鸡、喝酒、欢宴。晚上各家都在包谷地里立上大火把,娃娃们手持小火把在村中玩耍。# |! t+ l6 V% X, M! ]- @" h' V
四、禁忌 9 P/ t9 B7 E0 W4 G
苗族人民在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如:
6 O/ v/ Y$ {: Y6 s大年初一吃饭不能泡汤。
, g9 j! V! Z4 B" y- y5 u9 M农历二月属龙日开财门口,外人不得进门。
3 Q6 E- H' X% B9 q% V在家里烧火,不能从柴梢烧起。
; F2 x, x) i! J$ d" O9 d9 x" ~9 a搬家不能搬回老地方。
4 i9 P/ D9 _' e) p3 v/ j. s& |不能在龙潭的正上方盖房。
9 i: L5 X, z$ { ?晚上不能吹口哨,以免招来妖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