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全面介绍
9 g: W" p/ P0 V6 d2 Z( w* ?
2 G8 c9 T I; R: D; }) Q; ?% K8 i0 J }火把节最全的简介
/ P3 E( {6 i* Y" G* a
, C* H8 h: ?( @& Q/ A/ J ?2 u+ u- ?8 G7 J, T; {; {
8 `' [6 I x0 D; C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4 D. O) F( R! p1 {" u
2 K9 l4 |* H5 j% H V; k0 m2 s中文名称: f; W3 U F* p' W- B& V
# N, \" l5 j8 P; q( C
火把节' U" Z7 t* k* J1 Y
) S& W- e g, ^
外文名称:+ b/ P8 U7 h& y( M- C0 F2 W
K8 A$ d7 \2 w' j' |Torch Festival,Huobajie
( T7 F( U6 v4 ]
4 Z" v: m3 }3 p! J) b1 g4 T; E别名:- b' L( z# M7 p+ g) s
+ _) ~! W2 q$ p
东方狂欢节 G! u; y# U, i. U R6 ]
4 J! N7 { u' ^5 W1 U$ T' a
设节民族:/ I$ }8 F6 H- J& A. y8 l
. ?) O- O6 u* ]! M" A
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5 d) d$ V; u" q! S( ]9 i) g) U
# s6 }8 r! N( `, y0 A3 s& M时间:
( c1 Z4 u# I- L$ z) z9 M, Z& D* @0 q4 }- Y c( H/ @" @
农历6月20、24、25等
" M, u" K' P1 L, n
7 Y3 G3 S- b6 U. }0 V0 M! z/ C1 d庆祝方式:9 T9 K: [. p( ?7 |6 z& c
+ e1 a3 G( J( ?; ?$ s6 L; D2 A1 ?: `
祭火、传火、送火等
. S4 S4 s9 e" {4 G' @
2 @- M. J- a9 L N. ?游乐项目:5 ?! w7 N9 }5 ]& B( t- S/ S% N
6 }1 n. {6 I' m5 Z0 `! n
斗牛、摔跤、篝火晚会等7 t+ r3 G! ]2 z5 c3 n2 H! s
6 S5 h. J. b) S% w3 r6 H/ [: X5 L0 c/ ~
民族
" A3 [5 x- {$ m9 N
' m( M& K% [. P/ F5 U% d2 l节期为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还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2 ?6 l' e4 E' f$ l3 c ~
( |. s/ v, E, T& F# u- f& X- t' n$ _传说
1 p; T% z% g C$ q, W* e9 _( q7 k) p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丰富。后人就要点火把连夜播种小春作物!巳时,
* q# t5 A+ I- y 1 i0 C- r( v. E( [" q! P; u0 o7 J
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
" |, l$ r; o# s! I+ b( w7 _. Z+ z4 @2 r! b
习俗风情) ], k) R" U4 s7 s6 E
# Y, d# Q* } Z' [8 |3 q
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4 `: k. V3 V$ |* j0 e
% {4 c0 q: R% O1 c8 T) @9 x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丰富了生活,促进了邻里友谊。! l* C( M/ c5 J$ f
* d1 q+ u& a! C9 q
庆祝方式
$ m) {3 H! H: }7 b% T) b0 n$ x- |: l5 u3 Y- S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5 m0 M# C4 b" A" q5 M4 V
/ t, b* A, H0 C+ l0 F“火把节”庆祝共三天:1 v6 k$ x6 o; q+ N
8 D3 m1 Y" X5 i6 _1 H/ o" ~: u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 E T5 Q3 i* H2 F6 C& f
# K2 s7 C `" M9 N" R 火把节
- c, U7 u) U7 E, y9 P0 J) W" m: |. m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 E& a% w7 R% E# m, n" q1 e% u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r! t2 w6 v! O. [: h( ]
. t$ R2 t: d& g+ w8 G6 I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4 K5 |& z! _( ^' `/ S
) ~4 d$ K% N0 }) d4 w1 w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L( Q- U8 Z8 U( `* V X
9 }% T# M6 x5 D) t5 l0 r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老鹰”拚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
2 Z, b+ i% o& D- p$ J" v
( k" u* O( R3 V/ g5 g6 K: r5 o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 k- h9 ^ k" P. m 9 R: Q1 |* I ]& A( n- @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
* q Y5 f( i, g1 Z3 S& \8 Q
$ B: j/ ^7 o5 v7 w z活动概述4 d6 d* D7 V# D& N3 p3 ^5 P
1 u! \5 u e' k m8 G8 ^$ _
节日那天,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歌舞结束,各家各户的人们举着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举行火把游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边地角,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织金彝族的火把节,以三塘镇松树坪的节日活动场面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场所还立有序碑,记述这里火把节的形成与延续。随着彝族同胞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县民族文工队以火把节丰收舞为素材编练的彝族舞蹈《铜铃声声庆丰收》参加省、地汇演获得好评。0 O* v' b' }8 |, N% K3 _
0 V9 U) @* b4 J! h编辑本段活动内容- R. Q( U5 X3 j0 g
2 R2 j1 U* ~9 F. s: l# @7 o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
; E5 \( G5 y0 R% N/ A2 m8 M/ ^ 0 f9 R% E; \/ r5 j3 _! n1 l$ w2 p
斗牛: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凶悍结实的牯牛角抵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赞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u X6 V& b; l( Q, [5 [! _# O
. V, z6 Y8 G, b8 N1 Z4 I2 O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4 B* |2 M5 a% Z( y2 ?6 Z& R9 l3 G5 k3 x
8 l3 @; ], \* O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7 E3 _' N, E9 _& e R6 T. R# X
1 R& S0 l3 r# j9 X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
# Z# ]) }; T+ h6 v0 ? p. ~3 i
5 H% N1 W+ Z- T# P8 T2 w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
# `) ]. [( e8 T. x9 ]2 { 5 m, v6 k- Z! N2 ~: t
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全部人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
& K8 x2 p: r; J: Z* ~/ F 3 f& T; U* |; [. R ^# K& {
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微笑。- q* R( G' X- L9 S
% ]" M3 ?; g; o2 b& Y6 g
到了此时此刻,他们都找到意属的心上人,根据习俗男方可以抢夺女方身上的信物,作为订情之物;他们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绵绵情意与熊熊烈火,照红了夜空,也照亮有情人的心。- ~) a0 q, `+ c6 _! P& K
$ t/ m9 d( f* J+ V- D5 T
发展走向2 N- j+ O% [/ c
) H- n2 \3 u6 ?" a; o! T- t" w8 f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4 T9 \/ X" K% x) d7 S
5 y0 Z, B9 I6 s# p3 m0 T5 |8 t5 ^2010年8月4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数千名民众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序幕。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四川十大名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 D" {8 a8 s# N$ n& f1 _* m! G) _
! x# k- L/ X8 k8 N: i* E( l发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