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阿吒力”佛教文化$ {' f0 ?/ q0 l
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所信奉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的密宗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有自己独特的阿吒力教,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滇密”。' Y& p" d( ~7 E5 J3 f) ?
阿吒力教始自公元七世纪初叶,由古印度经“博南古道”传入。在南诏王盛罗皮统一六诏后,在大理地区大量流行。在南诏、大理国时期,“阿吒力”教一直是国教。南诏国时期修建的“皇家国寺”崇圣寺,《大理县志稿》记载:“其方七里,周三百余亩,寺有雨钟观音像,高二丈四尺,统计为佛一万一千四百,为屋八百九十一间……”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他“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大理国22代国王中,就有9位到崇圣寺出家,这在世界古代佛教史上都是罕见现象。据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载:当时的大理“人不论老幼,手不释念珠,年内斋戒余半,”有“妙香古国”之称,而崇圣寺就有了“佛都”的美称。
) U1 ]; C. C D' f5 J$ P" l {阿吒力教主要供奉的神为观音,对观音的崇拜胜过了释迦牟尼佛。古印度原有的观音本来是男身,传入我国中原后,由于信仰的崇拜,老百姓把观音女性化了。而大理的观音则是男身女相,细腰显足,呈现男身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的特点,被许多美国专家学者称为“云南福星”。; I* R3 B$ j" e3 [4 u. e3 ^/ Q
在大理各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观音民间神话故事:如她曾经点化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帮助细奴逻建立了南诏国,因而又被称为“建国观音”。源于南诏时期的“观音市”,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说:“南诏先王细奴逻时(唐永徽年间),观音大士于三月十五日进入大理制服了魔王罗刹。每年到期,人们搭棚礼拜诵经,以蔬菜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也就是现在的三月街。著名的“观音塘”,传说有敌军侵犯大理,观音为解救人民,化为一老妇“负石阻兵”;“妇负石”屹立池中,石上的观音阁供奉着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塑像,香火终年很旺。洱海边悬坡上凌空欲飞的观音阁,小普陀上的观音塑像……大理数不胜数观音寺、观音殿等等,说明了大理人对观音的图腾崇拜。 y4 Q2 _0 e- Y9 |5 C- h, @7 e6 c
恢复重建的崇圣寺“观音殿”,正中供奉有十一面观音像;在观音六化的基础上,大理人根据本地流传较广的神话加了两个观音化身:易长观音和建国观音。6 G+ s( Q. c' L7 W0 r. @. ]
在1978年至1980年对三塔的维修中,清理出的78尊神像中,就有58尊为观音像。
' x4 }1 L9 }1 O% G% J8 h% U- T据史料记载,在大理国政权中,凡担任宰相或要职者,多从阿吒力僧人中选拔。阿吒力僧人可以娶妻生子,并兼通儒学,拥有很高的权势,地位尊贵……/ J1 A$ k0 S3 [& p
大理佛教在明代后,由于明朝中央政府在大理广泛宣传内地的佛教文化,大理独特的佛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但民间还有保留。
8 c) U; X+ B2 o' M0 |- p, G3 B恢复重建的弘大崇圣寺,与三塔文化区相组合,充分展示了大理独特的佛文化,突出了有大理特色的佛教密宗,又兼容了禅宗的大理地方佛文化,吸引了络驿不绝的中外游客和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