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 生于大理的风韵
; v. q" Z* B0 x# b! e0 w2 p$ _
兰花 生于大理的风韵
5 z! w8 K8 r) h5 O9 f% L5 Y" s
记者 姚云
6 ~! N+ y9 g' F7 Z% O 5 S) J9 a4 [: }$ j) Z
<DIV class=c_d><SPAN title="" ncpop="本报记者 姚云"><DIV id=div_c style="FONT-SIZE: 14px">
兰花 生于大理的风韵
$ _! M' o, Y" C: y6 ~
0 ~/ T# ^4 q6 P; t# S在大理,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花种花,庭院内四季花开不断。在众多的花草中,白族人最为钟情的还是兰花。) b% e2 f8 e8 s: g8 M. f+ V
漫步大理,偶然间朝街头小巷里某个院落望去,目光所及之处,你都很容易找寻到兰花的身影。大理人爱花,尤喜兰花,花也因此在大理性格“风花雪月”中牢牢占据着榜眼位置。" x+ v+ H8 ?' x" U% H( `
关于兰花,还曾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这原本是生长在滇西古老而又荒凉的崇山峻岭之中的无名小花,在某个无从查实的清晨,悄然来到大理的某一个村庄,并在这里落地生根,历经岁月的磨练,兰花家族在这块土地上日益的繁盛起来。
7 Z4 N! R1 n2 U2 Y4 T# Y9 F9 g$ ]大理兰花走向世界之路6 H7 `. ~9 V$ o; p6 P0 I8 P
兰花刚落户这块土地时,大理还没成为如今的大理。* J8 `3 B7 k# ]0 a
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列而下,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纵横交错,洱海、剑湖、天池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苍山、老君山、无量山、鸡足山等众山争雄……
0 ?. D+ S" q( u; Y' @在漫长的岁月中,百姓们千百年来只知兰花香而不识其名。而据专家们考证后说,早在唐代南诏和宋代大理国时期,大理的白族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养兰植蕙了。4 ]3 }! @2 S" t( D
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兰花专业户和兰花协会等兰花爱好者和兰花组织逐渐出现,原本只用作寄情物的兰花卉,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 A/ ?4 {0 z4 G0 v( P
日子开始喧嚣。1987年,被日本引种的大理兰花品种“大雪素”和“杏黄兜兰”在东京举办的博览会上分别夺得最高奖和会场总冠军,让大理兰花开始崭露头角。1988年,中国举办的首届全国兰展会后发行的邮票小型张“红莲瓣”更是使得大理兰花声名鹊起。之后的2003年,大理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兰花博览会,吸引了10多个国家及国内20余省市的代表团参加,以莲瓣兰为龙头的滇兰由此走向了世界。2 }; u( v' f1 ~2 _# z( i3 Q
2008年2月19日,首届中国大理国际兰花博览会举行。2009年2月5日,中国大理第二届兰花茶花国际博览会上,参展兰花品种达1000余种计10万余盆。
0 r+ q: d5 `6 X( D如兰花般恬淡的大理人
( V% s1 ]$ \# I5 u! @3 @而在历史和人文的浸润中,兰花也成为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5 b- y: ~" X* g9 y长久以来,大理古城有一条不成文的风俗:盛开的鲜花,要从庭院里拿出来,摆放到自家大街门前,供街坊邻里以及路人一同观赏。
+ A5 b1 ], y" I7 {7 [4 ?有人说,白族人喜爱兰花,是因为其淡雅、素净,与白族人与世无争的恬淡性子相应。女儿名兰以寄望,艺人绘兰以寓意,诗人咏兰以言志,女人比兰以示美,男人慕兰表痴心。在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家的渲染中,兰花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品格。高洁、清雅、幽香,兰花弥漫于园林、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有行家说,古往今来,人们爱兰养兰,其实是养德养生、养心、养性。
) d' h/ x4 b: s,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李白、苏轼等大家的名句中,兰花的倩影经常可见。
$ Z) @1 ?) G+ [$ W早在明代的兰花专著《南中幽芳录》中,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大理地区38种家养兰花的花容花貌及其产地和生长环境与习性。8 C3 N4 z! E' o/ q* S
生活在这里爱兰如爱人
. g& A, K$ F, V% W# T早晨6点,对面的洱海、苍山和别墅还在一片静谧的夜色里。蒋理早早地起身,走进兰苑。
$ F" a7 M; {8 {( ~; @1 g- i0 R0 Q" {" B0 O& c# |" z
蒋理所开的素馨苑兰园就在他下关开发区别墅的屋顶,有200来平米。兰苑里一盆盆兰草成行列队似的排开来,然后向着大棚的另一端延伸出去。这里有不少莲瓣精品滇兰,如大雪素、小雪素。春兰素花等等,颜色各异,风韵别致,兰花的清香在清晨格外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