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

0
回复
391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 ' R! `! j6 @2 \# O- ^3 Y% X6 s

7 L9 D1 |  A8 N$ W! C, b0 c
9 K! p+ a; q# n4 S" k$ }形成及发展
$ Y9 C; A. I. Q1 ]" u4 L( d
- S* G/ O. O" N7 ?3 p/ A4 t是白族古老的戏曲剧种,系由白族的“吹吹腔”和“大本曲”融合而成的。   @3 n$ N6 q/ y6 F

) Z0 ^4 A8 f( p" L# D白剧除有白族艺术特征外,更多的是接受了汉族古典戏曲的影响,与弋阳腔尤为接近,当时汉族戏曲传入当地后,与白族民间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明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进占大理,白族地区划入云南行省。明朝留驻军队实行屯田,同时从内地迁移大批汉民来此屯垦:这样,汉族戏曲随着大量的军屯和民屯移民而传入白族地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开始流行,光绪年间(1875-1908)最为盛行。 9 [8 o0 J, A5 y  E$ L1 O8 G

& Q; M  n4 b' ], [$ s1949年后,以吹吹腔为基础,吸收白族说唱艺术大本曲的曲调,加以发展而成为现在的白剧。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属云龙、洱源、鹤庆、剑川、邓州、大理等白族聚居地区。每逢节日喜庆、迎神赛会和赶三月街等,都要演唱白剧。
+ B! k' A' L0 y3 a. s+ p# K. u3 g
唱腔
) A- A2 L( }0 }0 l2 a( ^0 j# j" N& K- j; P
白剧的音乐比较古朴,唱腔具有高亢激越,豪放爽朗的特点,长于叙事。约有30多种,分多种类型。按行当分,有小生腔、须生腔、摇旦腔、小旦腔;按人物身份分,有英雄腔、抖马腔等;按感情分,有哭腔、苦腔等;按节拍唱法分,有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等;按曲名分,有阴阳板、二簧腔、风绞雪、七句半、课课子、扣扣板等。唱词格式不同于汉族戏曲的唱词,基本上是“三七一五”的白族民歌“山花体”,即每节唱词为四句,前三句七字,第四句五字。唱时无伴奏,用唢呐吹奏过门。过门曲子都比较长,变化复杂,除为舞蹈伴奏外,起着延长唱腔内容和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伴奏分文、武场,文场过去一般只用琐呐,近年来加了三弦,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演员唱完后都随着唢呐的节奏舞蹈。锣鼓和唢呐配合着使用,主要用来渲染情绪,演唱起来气氛十分热烈。武场则有小鼓、大鼓、小钹、大钹、大小锣等。因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演唱时半汉半白,但仍保持白语声调读音。
+ m% O3 l/ ~- a# V( I3 N5 ?5 T, h9 Q5 P3 A5 g6 T
表演 ( g0 a6 q& b7 N' X" R, F' \  \
3 l0 e* R0 |& t. X# ]
白剧的表演基本上属古典程式范畴,规律相当严格。在传统剧目中,一个人物从出台到下场,有一整套专用的完整程式。舞蹈有“跳场”、“杀场”、“游场”等不同行当的固定程式,舞蹈都统一在唢呐的节奏中。舞蹈节奏鲜明,饶有古典风味,还讲究武功。 . U1 y9 M: ?6 m: u& x& B( w& m
- H5 M" O8 X- S/ V; G. R: W
行当 7 [, D6 ^( e4 f. e3 [

. |# _- T( K2 }1 p: F7 d白剧的角色行当齐全,分工细致。生分老生、须生、小生、英雄生(武生)、花生(风流小生);旦分老旦、正旦、花旦、苦旦(青衣)、武旦、摇旦;净分黑净、红净、大花脸、二花脸;丑分大丑(袍带)、中丑(方巾)、小丑(旗锣伞报)。这些行当各具性格特征的步伐,步伐与唢呐旋律一般总是相适应,所以步伐舞蹈性特别浓,并讲究手眼身法步,有许多严格的法则。如手的部位,有“生齐肩,旦齐胸,小丑抓磕膝,花脸抓破天”的歌诀。
& n. S: u; {$ l9 h4 X$ H) S# ~0 S, i# v, Z1 i. Q. Q

* [8 ]( h! d& z6 d0 \行头
& W0 W  \) x+ p- t8 }
' L8 x0 e/ W5 @: @( C% F从服装上看,白剧的行头,历来都很讲究,并具有白族服饰的特点。服装是一般戏曲通用的明代服装,但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妇女一般穿本民族服装,正面人物一般着蒙古式毡帽(原因可能与元蒙入主中国有关),帽顶插一枝短羽翎,反面人物插戴长羽翎的盔头。
" |" w; e, ^, |; R6 [- \, v) l( V6 w6 o' u- q, Y& \0 \
) q6 r2 W( ]' n, y& w$ i) r
脸谱
9 S, h4 t0 B$ c, z2 Y( ]
6 Z( ^1 x- X7 b) b1 M  Q" v! O$ b白剧的净、丑两行,均有不同的脸谱,包括整脸、白抹脸、花脸、三块瓦脸、兽形脸、鸟形脸,色彩有红、黑、白、蓝、紫五色,笔调粗犷,图案质朴,着重突出人物性格。 % g2 L. a! ]' `
: R7 v. u! c  I) O! h1 O1 I2 x; I
+ B  |/ {# B* m2 o8 P& A
剧目 ; Z6 o& A4 r4 }1 z$ |
4 z% \# O- d$ R& w6 t. g
白族的剧目比丰富,已知有300多个,见到文学本子的有七、八十出。大多系根据汉族历史故事改编,取材于《三国》、《列国》、《说唐》、《杨家将》、《封神榜》、《红楼梦》等;另一类则是反映白族历史、传说和生活的剧目,如《血汗衫》,是产生较早又最为当地观众熟悉的剧目;《牟伽陀开辟鹤阳》,叙述牟伽陀为解救白族百姓的苦难,率领弟子来到一片汪洋泽国的鹤庆,疏导积水,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是一部大型武戏,长达79场,剧中人物有天上的仙佛神将,海里的鱼精虾怪,人间的黎民百姓,不算龙套,就有80个之多,非常热闹精彩。此外,还有《火烧松明楼》、《杜朝选》、《渔樵耕读》、《赵龙观灯》、《石三告状》、《蔡雄过年》等。另外,还有现代剧目《花田坝》、《夫妻竞赛》、《苍山红梅》等现代剧目。</p>
[1]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