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汇粹
6 {: @; A W- e- ?0 { 大理神奇而美丽,远在新旧石器时期,大理就有古人类繁衍和生活,考古学家先后在苍山洱海地区发现的苍山文化遗址和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 o& R; t( r) Y9 g( K 两汉时期,生活在苍洱地区的“嶲、昆明”人,开创了大理古代文明灿烂的历史。
0 f! X* B7 g7 ^8 K5 D, Z- E: }# B 唐宋时期,在大理建立的南诏政权和大理国,将大理的各族人民统一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为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i: b2 g# b, r5 y0 }
现今境内荟萃了文物古迹为研究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同时使大理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j# L( c: d3 G/ w( ^
大理历史悠久,先后有大理、剑川、巍山享有“文献名邦”之称。
. a& @/ @6 X- d$ N 境内文物古迹荟萃,其中著名的大理三塔、南诏德化碑、剑川石窟等文物和苍山、洱海、鸡足山、巍宝山等风景名胜享誉五洲四海。
" ?) \2 i" g: B4 S 自唐代以来,人才辈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境内民族众多,民情风俗绚丽多彩。* T3 J+ v& O' @# [
白族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民居建筑,造型美观,雕梁画栋,建艺精湛,被誉为民族建筑的“瑰宝”。 9 o5 d% }7 } ^3 n
崇圣寺三塔' [# P2 F% C5 h$ b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1公里,苍山应乐峰麓,原崇圣寺正前方,寺毁塔存。
' E. A, a0 E. ?7 q6 u 崇圣寺三塔为一组前(东)一后(西)二,呈三足鼎立的塔群。# P/ w4 t" l0 ?* h# M/ R
三塔鼎峙,背靠万仞雪峦,是大理古国的象征。- p9 [" q3 j6 [; S
崇圣寺三塔历代曾多次维修。9 Q' {. ?+ a ?$ Q
大塔表面所抹白灰达七层之多,应为历代维修时所加抹。
6 i/ M; `( J& o' N: V' ?3 ]9 |! y 1984年,在塔顶十四层顶部北壁掉落的石灰中有“中兴二年(公元889年)”墨书残句,似当年曾维修。
0 s. a$ v; W- N: g: U7 i 以后大理国时段智兴、明代成化年间大理士绅、嘉靖年间李元阳、清代乾隆年间杨长桂、光绪二十九年大理士绅等均损资修葺、修缮三塔。
: P+ Q( S# }# R( q- ^* r 1978年-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0万元对崇圣寺塔进行全面维修,补砌塔基、塔身、塔檐、塔刹缺损部分,加避雷设施。8 t, ?& M' ]2 W4 _, R
在维修大塔时出土文物近700件,其中有写经、经卷、舍利葫、金塔模、刻字铜片、青铜镜以及金、银鎏金铜、瓷玉石、水晶等佛像,为迄今发现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
9 f5 {7 I& l3 f w) j! h 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P" A5 v& v* o5 N6 {6 ]+ n
苍山文化遗址
5 ]! v U( Y7 Q. X 苍山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Q; p+ o I$ C$ {- c, p& h
遗址中出土有石斧、石凿、但以半月形双孔石刀、断线压纹陶、带流器、带把器、圆底器等为典型特征,形成自成体系的洱海地区新石器方化。
: ?+ I: v7 O5 u. M( p. `, r 自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三人奉李济先生之命,对大理进行古迹调查。 j, p- m2 z: }3 k- ~2 W$ w2 y
发现21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佛顶乙址、佛顶甲址、马龙遗址、龙泉遗址、小岑遗址、马耳遗址、中和遗址、三阳遗址、鹤云遗址、莲花四甲址、白云遗址、苍琅乙址、苍琅丙址、下关遗址、五台甲址、五台乙址、苍琅甲址、苍琅丁址、苍琅戊址、虎山遗址、捉鱼村遗址等;并对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址、白云遗址、龙泉遗址等四处进行了科学发掘,又对中和峰、五台峰部分进行试掘。' j+ i8 d( I3 g6 k: s7 Q0 h# A' g3 L2 R
这是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规程进行的科学发掘,初步揭示了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为研究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科学证据。
7 t& s( X1 ^ c/ ]- t 解放后,云南省博物馆在苍山沿线调查或试掘的遗址有:五指山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小岑遗址、双鸳村遗址、鹤阳遗址、上关遗址等7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 J0 I5 d8 [, P3 P( p% Y洱海沿岸文化遗址
/ ]6 b2 B" }- p+ c. i) r9 l2 i' g 洱海沿岸文化遗址为洱海东岸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及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址。
G# ?6 Z9 f* b9 ^4 W 而其中尤以洱海地区青铜文化比较典型,形成洱海地区青铜文化。- N, V& y' B# o; k0 Y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 y) r* u0 @) o6 Y) V( R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2 ?/ s. W0 K ]5 o7 h/ @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S# g4 Z4 }% |+ \' B" `
喜洲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
$ X' D. d: f* }; U) Q' H: { 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桃檐飞角青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
- E. O, A$ j. z9 x 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言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墨或粉彩绘图画。1 e' E4 C: f) A4 g) w
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杉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宝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现祥等民间吉祥图案,多为透雕或圆雕。
! {3 I+ Q/ S( l" t3 Q 山墙则以白灰粉刷,山尖呈三角形,其上用水墨绘以云纹、如意纹、莲花、菱花纹等吉祥图案。
( I4 s6 D& {+ s+ L" `9 l$ c) p! v 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质门楼。
" L! {7 _, l: r3 x) Z8 |5 W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号称有88院之多,又以严家院、董家院、杨家院三处为盛。; j4 c$ m& X. _: U, K2 o( z$ G) D
太和城遗址
! o& g, h% [8 n4 N% H 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古城南7.5公里、苍山佛顶峰麓、太和村一带。
' x/ B" t ~" {2 J2 c 太和城西靠险峻的苍山,东临浪涛滚滚的洱海,仅筑南、北两道城墙。
5 X6 Z+ J& h: t* [! l# z 南城墙向东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北城墙向东北蜿蜒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如今尚存几截颓垣断壁。
' g6 e" ~2 B9 t% Z. | 夯筑残墙基宽4米-5米,高2米-4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 R3 G6 f% T+ P$ R" `$ `+ R$ w
太和城内还建过小城——金刚城及南诏避暑宫。
+ V3 i/ C* @$ s1 d, _ 1997年3月-4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太和城遗址进行勘探调查,以便掌握太和城的范围及金刚城的部署。 H7 D- }* }; u, x
南诏铁柱
6 Q, Z) D& K" g9 A0 f* ` 南诏铁柱,俗称天尊柱,在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 $ r3 h8 ]1 D" \) f, q- Z! Q
铁柱庙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清人李菊村作长联:
( ?7 _! O6 e* {- G 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缕翔环遗旧垒; 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5 @! [1 V. a9 D% M
铁柱立于前院正殿中央,柱高3.3米,重约2069公斤。柱身分五节浇铸,柱顶已残缺,呈丫字形。/ n/ S/ i- J$ u/ p
南诏建极十三年建,相当于唐威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9 p. E/ B7 V8 W2 L( j; H
南诏铁柱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 b3 u1 Q Q' s9 d: w
此柱并非孙髯翁大观楼长联所指的“唐标铁柱”,唐九征在漾濞县境内立的纪功铁柱(即孙指的“唐标铁柱”),已被吐蕃所拔。
7 c. m7 @/ l* K; v, V* V* I' R# j佛图寺塔 |) e9 w" u8 W9 J$ o+ I. I
佛图寺塔,民间称为蛇骨塔,位于下关以北3公里,市郊乡羊坪村原佛图寺前,因寺得名。
a, Z. Q3 D- v3 ` 佛图寺塔始建年代约为南诏劝丰祐时期,其造型与千寻塔相同。
! y+ ^3 E' ^+ m% [ d! n! V7 i 塔身正中镶嵌着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佛图塔记》碑。塔通高30.07米,13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有两层台基,塔门东向。
8 o& T: c5 k& b/ ` 塔身方4.5米,四壁厚1.4米、中空1.3米。
( q3 q, M/ w/ {8 E0 q7 p k; H 第一层至四层呈直砌,第五层开始逐层收分。双层东西设佛龛,南、北设券洞,与塔心贯通,逐层交替上升。塔身内空,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塔门为方形洞门,洞门上用横木作过梁,这是南诏时古塔的特点之一。. ?5 W* t& J8 M2 d |7 S) V
1981年5月维修时,在塔刹基座内出土观音造像等52件文物,在塔门上部出土元代经卷47年,为研究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G" O/ j- Z k# M0 P
1983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 U3 |) `+ ~
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 $ [: H8 E' n9 C! I" n
: P7 G4 I V1 o)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