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人神的本主信仰
( b+ ?$ t, `, z
`, d% f2 R8 ^4 T, H: v( E* C虽然本主信仰是大理白族带有普遍性的宗教信仰,但该如何认识和把握本主信仰的特质呢?又该如何追溯本主信仰的起源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无论从时间、名称、数量上看,还是从形态、类型、功能上看,本主信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和庞杂性。若从词义上看,“本主”可理解为“本境福主”“本境恩主”“本境土主”,指“主人”或“祖先”的意思。具体而言,在不同的白族聚居区,“本主”不仅有不同的称谓,如“岛博”“武僧”“武僧尼”“本任尼”“东波”“吾白害”“老谷”“老太”“务诏”等,而且也有不同的具体指向,如与南诏或大理国时期相关的皇帝、清官、唐将、汉官、英雄、烈女、孝子、自然神等。若从数量上看,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内到底供奉有多少位本主,也很难有确切的数据。这一方面是因为本主信仰多呈现动态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本主信仰的复杂性。在大理本主神谱中,有一个“中央本主”段宗牓,下面有救身堂、十八堂神、七十二堂景帝、五百神王,加起来有590多个。然1982年在对大理鹤庆县进行本主调查时,就确认有531个本主神。若覆盖到整个大理,可以想见本主的数量将更加繁多。那么,“谁”可以成为大理白族供奉的本主呢?从众多的本主碑记看,往往是有德于民或是对白族村落民众有特殊意义的人或物,才可成为本主。正如《国语·鲁语》所言,“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大理的本主崇拜也大致如此。' v6 {( p0 ]1 \$ w$ G' \" n
; Y2 A9 y7 }# A$ ~% ^(一)作为异质性的他者:自然神本主* m) ?/ [. E" l& R/ j( j& f
9 r7 w& w2 R) v4 `+ f3 O" ?& m
从文献来看,很多学者倾向于本主信仰起源于唐代的六诏或南诏时期,有三种依据。一是根据唐樊绰所作《云南志》中收录的《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
& Q+ J9 n5 F$ |
/ z6 V- j! C, z, U- R# A贞元十年……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使判官崔佐时谨诣玷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其誓文一本请剑南节度随表进献;一本藏于神室;一本投西洱河;一本牟寻留诏城内府库,贻诫子孙。伏惟山川神祇,同鉴诚恳!4 }( Z4 n4 a& l! r, u
$ q/ ]& ^" Z+ \& p
二是根据北宋欧阳修的《新唐书·南诏传》:1 m- v" ?4 O' p( n# w# y. _: P
& W6 I0 G0 t V8 n! v使其子閤劝及清平官与佐时盟点苍山,载书四:一藏神祠石室,一沈西洱水,一置祖庙,一以进天子。
1 A, t0 ~' n" H 2 _ y6 c3 C6 [+ k% x* r
三是根据王崧编纂的《南诏野史》:
; t0 }+ y2 {- H + u, D5 _1 X* C( f9 p6 i
蒙氏平地方,封岳渎,以神明天子为国步主,封十七贤为十七山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