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了脓疱病应该如何救治
  对患儿的处理应做好隔离,立即进行脓液培养,鉴别菌种,做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涂0.5%新霉素软膏或1%龙胆紫溶液,并在患处向四周正常皮肤每隔2~3小时涂75%酒精,以减少自然接触传染的机会。为预防脓疱病,对新生儿的胎脂不应于生后立即擦去,因为胎脂能补偿角质层不足,对皮肤有保护作用。生后1周内新生儿应用无菌的矿物油或棉籽油轻轻将会阴、皮肤皱折处(颌下、腋窝、腹股沟等)的胎脂擦掉。身体其他部位的胎脂应全部保留,直至脱脐前。新生儿皮肤皱折处应保持干燥,防止擦烂。生后洗澡宜用柔和、无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后应将香皂用水冲洗净,并用柔软毛巾擦干。新生儿皮脂腺不发达,皮肤油脂较少,但也不必涂擦油脂以求滋润,因油脂会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于积茵感染脓疱病,同时也妨碍皮肤的呼吸作用。小儿穿用的内衣、被单、尿布应以细软的棉布为宜,若用旧布制成内衣,既节约又适用。羊毛内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适用。丝和人造纤维等物质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气换气,加强消毒隔离,保持一定室温,不要将小儿包扎过紧,尽量使其舒适少哭,经常保持皮肤干洁。  婴儿娩出过程中,如果产妇阴道内的病菌侵入婴儿眼中,便可发生新生儿结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儿在宫内也可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发病。出生后往往也可由于母亲或护理人员的手指和毛巾污染而发病。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
  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2~3天出现症状,两侧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由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所致的结膜炎常发生在温暖季节,发病缓慢,于出生后5~10天出现症状,以结膜下穹为显著,球结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时治疗,经过1~2周后易迁延成慢性,可长达1年之久,偶可引致脉络膜视网膜炎及视神经萎缩。
  治疗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每次点眼前清除两眼分泌物,直到痊愈为止。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
  本病一般发生在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息过呼吸困难、败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本症的发病原因,可能和肠壁缺氧及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因缺氧时机体调整血流分布,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较多氧气,使肠壁缺氧加重,再因肠壁受损,肠道细菌乘机侵入,可引起肠黏膜坏死,重者肠壁各层都可能坏死,甚至并发肠穿孔。
  本症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换血等诱因者,发病多在生后2周内,以2~10天为高峰。因腹泻、败血症或无诱因而发病的婴儿则起病时期较晚,在出生后3—4周或7—8周发病。
  本病症状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可分轻症和重症2种。轻症仅有轻度和中度腹胀,以腹泻和呕吐、便血为主,腹泻和呕吐次数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时大便颜色深,呈潜血阳性。重症者腹胀明显,甚至腹壁发亮,可看到肠型,腹泻和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便血量多,为果酱样便或黑粪。呕吐物呈咖啡样或吐鲜血。严重者腹壁红肿并伴有肌紧张。全身症状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出现神志萎靡、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有的病例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发败血症。
  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停止一切喂哺5~10天,禁食期间从静脉滴入葡萄糖液、生理盐水和营养液,有时需输血或血浆,待症状消失后开始喂糖水和喂奶,均从少量到多量,逐渐增加。为控制肠道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如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
页:
[1]